报料微博

微信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 老龙山下革命风起 亭口兵运英雄出征

西西新闻  @2021-06-23

字号



在民族危亡山河破碎的紧要关头,总有一双双坚实的臂膀承担起时代的重责;在国家蒙难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总有一个个无畏的勇士来点亮前行的方向。


陕西省长武县亭口镇老龙山下的革命遗址还在讲述着英雄的故事,习仲勋革命活动旧址里的一点一滴还镌刻着那个时代的慷慨激昂。作为习仲勋同志投身武装革命的第一站,这里留下了他太多的足迹与回忆。作为革命进程的灿烂一页,这里点燃了时代的星火与曙光。

立于危地 但求新生



潜伏,打入到敌人的内部,让革命的种子生根发芽。

1930年,年仅16岁的习仲勋便接到了一份艰巨的任务,打入驻扎于陕西省长武县的国民党部队内部开展兵运工作,为党的革命事业积蓄力量。大革命的失败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打压,使共产党明白拥有自己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为当时党的前进道路指明了方向,实施土地革命、发动武装起义的方针更是为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占据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他们拥有可以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到农村去扎根在人民群众的深处,到敌人中去从内部瓦解反动的堡垒。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青年的习仲勋同志接受了党组织的重托,他不顾失去双亲的悲痛,为了党和人民的光辉事业深入敌军内部,与李秉荣、李特生等革命先辈共同为了民族的解放而舍生忘死。



他以个人的危带来革命的光,他以个人的险燃起希望的火。

扎根群众 深植信仰

是兵也是农,忍气也吞声。即使是国民党军内部,其中也有大部分是因关中饥荒、官僚压迫而投身军伍的青年农民。他们虽然进入部队,但是却没有摆脱残酷的命运,生活待遇差、军饷被克扣是队伍里的常见现象。有鉴于此,习仲勋同志利用职务之便积极融入普通士兵之中,不仅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也经常为伤员求医问药、送汤送饭,以真情换取人心,用温暖融解寒冰。



在日常交往中,习仲勋与李秉荣、李特生等人一起秘密成立党组织发展党员。他们从基层入手,号召受到压迫的士兵起来反抗、争取合理的诉求,并通过发放传单等多种方式揭露国民党反动集团不顾民族大义制造摩擦的卑劣行径,从而激发广大士兵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

除此之外,习仲勋还密切联系群众、结交进步人士,亭口镇骡马店店主王子轩等人在他的启发下学习并接受了先进的革命思想,并成为支持革命的进步力量。在习仲勋后期的工作中,这些人也为他提供了许多的帮助。为了支持兵运工作,王子轩将自家的骡马店让出,当做党组织的秘密集会地点,为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习仲勋在部队中发展了30余名党员并成立了三个地下党支部。依靠着不懈的坚持,依靠着共同信仰,共产党的革命之花在这里悄然绽放。

发动兵运 再启新篇



通过整顿军纪掌握部队,是习仲勋在亭口兵运过程中的良好实践。在日常的训练中,他为士兵灌输爱民护民的理念,严禁官兵侵害老百姓的利益。对那些骚扰群众、危害人民的不良分子,习仲勋建议长官从严惩处形成了极大的震慑力。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习仲勋在部队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1932年在陕西省委特派员刘林圃的指导下,营党委趁部队在陕甘两地换防之机,果断决策,在甘肃两当县发动武装兵变,成功将国民党军阀部队的300余名官兵改编为工农红军。后来,面对着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剿,两当兵变遗憾失败。遭受挫折,回到亭口的习仲勋即使身染疾病也不减革命的信念,在王子轩的帮助下他辗转来到了耀县照金,同刘志丹同志一起创建了陕甘边区根据地,开启了革命的新篇章。



从懵懂青涩的农家少年到满怀理想的革命战士,从单枪匹马、身单影只到一呼百应、响者云集。习仲勋同志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在亭口镇留下了自己革命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燃起了永不熄灭的薪火。亭口兵运是他从事革命运动的起点,也是他波澜壮阔一生的见证。戎马一生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爱党爱家,历史会铭刻他的印记,人民会感念他的恩情!西西新闻咸阳(实习记者:史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