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老兵刘旺祥:一腔热血铸军魂
西西新闻 @2025-08-28
今年92岁的刘旺祥出生于榆林市清涧县玉家河镇王宿里村。年少时,他便投身革命事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成长为优秀的革命战士。他用热血铸就忠魂,激励了一代代后来人,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走进刘旺祥家,时光仿佛在此凝固。客厅墙上悬挂的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以及他展示的一件缀满各类徽章的旧上衣,无声地诉说着他的革命生涯,将人瞬间带回往昔的峥嵘岁月。
1943年11月,当抗战的烽火燃遍黄土高原时,这个父母双亡、年仅10岁的放羊娃毅然放下赶羊鞭,加入八路军。“那时候虽然年纪小,但我知道,只有跟着共产党,穷苦人才能过上好日子。”刘旺祥语气坚定地说。
在位于延安的陕甘宁边区医院,这个穿着不合身军装的“红小鬼”担任勤务兵。尽管是医院里年龄最小的战士,一直受到领导和战友们的特殊照顾,但他干活总是冲在最前面,身上总是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白天,他穿梭在部队大院里、病房中,忙忙碌碌;夜晚,他蹲在煤油灯旁,用冻得通红的手指在识字本上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团结抗战”四个字,他反复描摹了无数遍。
解放战争期间,有一次战斗即将打响,院领导考虑到刘旺祥年纪尚小,就安排他先回家暂住。“我当时就急了,说什么都不肯走。我说我也是战士,我要和同志们在一起!”刘旺祥说。最终,他坚持随军护送伤病员,在枪林弹雨中迅速成长。
1950年12月4日,这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让刘旺祥记忆犹新。那晚,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投身抗美援朝战争,在前线战地医院给伤员喂水喂药。他回忆道:“抗美援朝战争相当艰苦,我们过了鸭绿江后还要徒步行军,后续补给物资经常中断,战士们受冻挨饿是常有的事。我也负过伤,这根手指残废了。听到敌机从后方飞来,我立即卧倒。刚趴下,子弹就扫射下来,打得啪啪作响,这根手指头、还有心脏,都是被飞机弹片击中受伤的。”
因伤势严重,1953年6月30日,刘旺祥被送回国内抢救。至此,他在朝鲜战场出生入死整整两年半。一年后,因伤病无法继续服役,刘旺祥不得不脱下军装,转业回到清涧县粮食系统工作,后又在乡镇任职,直到1982年10月从清涧县面粉加工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任上离休。在基层工作期间,他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本色,全心全意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多年来,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经常前来走访慰问刘旺祥,学习英雄事迹,汲取前行力量。
清涧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副主任陈瑜表示:“退役军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开展走访慰问不仅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今后,我们将持续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结合‘五进’活动,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榆林日报
编辑/董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