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人为作案,就不可能不留下痕迹。”11月24日,商洛市洛南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樊有宏说。
今年10月,洛南县一小区的居民家被盗。在案发现场,樊有宏俯下身、手持多波段光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细致勘查,终于在门框外侧发现了一枚仅剩三分之一、极其模糊的指纹。正是这枚残缺的指纹,让案件成功告破,最终让有前科的犯罪嫌疑人王某落入法网。

这枚三分之一的指纹,是破案的关键证据,凝聚着樊有宏36年深耕刑事技术领域的精湛功力与丰富经验。
自1989年参加公安工作,樊有宏累计勘查各类案件现场5000余起,通过痕迹、物证破案1300余起,先后获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最美基层民警”。
对真相永不放弃
“嫌疑人蒙着面,偷东西的动作通过监控视频看得一清二楚,可就是不知道是谁。樊警官来到店里后,这儿刷刷,那儿照照,没几天就把嫌疑人给揪出来了。”洛南县东街某商店老板荆会霞在一次赃物返还座谈会上说。
2023年腊月,洛南县接连发生夜间商店被盗案件。嫌疑人穿胶鞋、戴手套、蒙面罩,反侦查意识极强。樊有宏带领技术团队,反复勘查每个作案现场,最终在一个商店的门把手上提取到半枚模糊的指纹。通过连夜比对,公安人员成功串并系列案件,最终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
“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七分靠细致、两分靠经验,还有一分靠对真相永不放弃的执着。”樊有宏说,这是他坚守36年的信念。
在樊有宏的带领下,洛南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现场勘查必须“过筛子”,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物证检验必须有股较真劲儿,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案件现场成为移动课堂
“破案重要,培养出更多能独立破案的人才更重要。”2023年1月,“樊有宏工作室”成立。樊有宏摸索出“跟班作业+案例复盘+压力赋能”的传帮带机制,将每起疑难案件现场都变成了移动课堂。
工作室刚成立不久,樊有宏就带着民警雷乐锋赴邻县勘查一起命案现场。他让雷乐锋先独立勘查并提出见解。当雷乐锋判断“窗台灰尘的踩踏痕迹很不自然,像是伪装”时,樊有宏投去赞许的目光,并指导他进一步勘查。
紧接着,樊有宏在卧室门槛上发现了一道轻微的横向刮擦痕迹:“看这里,这种痕迹形态极可能是嫌疑人鞋底与门槛轻微剐蹭形成的。”
依据这一关键判断,他们最终在卧室床脚背面提取到一枚潜血指纹,案件得以迅速告破。
让年轻人先动手、先判断,定期组织典型案例复盘会,鼓励经验成熟的民警在重大案件中承担主勘任务……在樊有宏的带领培训下,如今,张勇已成长为技术中队中队长,雷乐锋成为刑事科学技术能手,新警员关振中、屈子珍在快速成长。
从经验到标准的创新
“测前谈话环节多依赖测试员个人经验,缺乏统一标准。”2023年7月,在参加公安部心理测试技术培训时,樊有宏发现了这个问题,便着手研究。通过对上百份测前谈话录音的反复比对分析,他最终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验证的“标准化测前谈话模板”。
在今年6月汉中市发生的一起疑难杀人案中,这套模板显现出极大的威力。“嫌疑人孙某多次翻供,声称婆婆系病逝。”雷乐锋说,“师父带着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测前谈话,测试图谱上清晰显示出嫌疑人在关键问题上有强烈反应。”这份科学的鉴定意见为检方提供了关键支撑,推进案件顺利告破。
类似的创新贯穿于樊有宏的职业生涯。在指纹鉴定上,他总结出“特征点快速定位法”;在影像分析上,他摸索出“多帧融合增强技术”;在现场重建上,他善于运用逻辑推理,通过零散的痕迹物证还原作案过程。他撰写的《痕迹鉴定中的趣味》《心理测试与审讯的融合》等文章,已成为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2024年初夏,山阳县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办案民警在调查中将苗头指向一位80岁的老人,但因考虑到嫌疑对象的压力承受问题,邀请樊有宏工作室通过心理测谎技术协作破案。樊有宏经过对案情分析研判,快速列出测谎提纲,最终让嫌疑对象在回答第五个问题时将犯罪事实全盘托出。
“樊有宏善于从细节中发现破案的关键信息,让痕迹‘开口说话’。他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于细微处探索真相、在方寸间守护正义的刑事科学领域的工匠精神。”洛南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秦立争说,“他是我们身边的榜样。”(通讯员 郑斐 李重立)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董明洁 陈丹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