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秦岭深处的柞水县洋溢着融融暖意。牛背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秋色尚存、斑斓未褪的森林氧吧里游人依旧如织,负氧离子裹挟着微凉的山风沁人心脾;朱家湾村的民宿中,游客正围炉品茗,在氤氲热气里沉浸式体验“慢生活”;凤凰古镇的青石板路上,非遗小吃的香气伴着冬日暖阳,与游客的笑语交织成温馨图景……这幅“人在画中游”的绝美画卷,正是柞水县“十四五”期间深耕“文旅活县”战略,以生态为笔、以文化为墨,绘就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5年来,柞水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秦岭生态保护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声名鹊起天下知”的华丽蜕变。全县年游客接待突破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均稳居全市第一,这座镶嵌在秦岭里的“绿宝石”,先后斩获“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等殊荣,朱家湾村更是摘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世界级桂冠。
守好绿水青山 换来金山银山
“以前觉得山里的树、河里的水不值钱,现在才知道,这好生态就是咱的‘摇钱树’!”站在自家经营的民宿门前,朱家湾村村民赵明海望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脸上满是笑意。这位曾经的贫困户,如今靠着经营8间客房,旺季每天每间房价300多元,年营业额轻松突破50万元,毫无压力地供着3个孩子读书学习。
赵明海的致富故事,是柞水县以生态赋能文旅发展的生动缩影。“十四五”期间,柞水县严格落实《秦岭生态保护条例》,动态清零“五乱”问题,建成全市首个秦岭智慧监管中心,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生态项目,完成绿化造林12.7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85平方公里。
如今的柞水,森林覆盖率9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全市第一,为文旅产业发展筑牢了生态根基。
牛背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崛起,正是生态价值转化的典范。这座距西安仅1小时车程的“天然氧吧”,成为游客避暑康养的首选地。“这里的夏天平均气温只有21℃,负氧离子浓度超高,带孩子来不仅能避暑,还能参加森林寻宝活动,太值了!”暑假曾带孩子来此度假的西安游客刘昊说。
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让柞水收获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该县始终坚持“旅游开发到哪里,生态保护就跟进到哪里”,在牛背梁景区建设中,所有步道都避开核心生态区,采用生态板材铺设,确保“只留下脚印,不带走一草一木”。通过生态修复与景观打造相结合,柞水县成功打造了牛背梁、洞天福地等一批生态旅游标杆,其中牛背梁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为秦岭生态旅游的闪亮名片。

盘活闲置资源 打造旅游标杆
沿着“四好农村路”老庵寺至沙坪公路驱车前行,沿线的秦岭山水乡村如珍珠般串联。这条入选全国典型案例的乡村公路,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更串联起西川等美丽乡村线路节点,让曾经偏远的山村变成了旅游热土。
“十四五”期间,柞水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两闲”利用模式,盘活闲置地块1239宗,建设生态田园23个、民宿164家,牛背梁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米村、朱家湾村、洞天福地、凤凰古镇等7个景区景点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游精品线路,其中阳坡院子上榜全国甲级旅游民宿,秦岭花间境酒店、终南山寨等地成为网红打卡地。
朱家湾村的蝶变堪称典范。曾经是“山高路远、土地贫瘠”的贫困村,如今通过土地流转、闲置房屋出租等方式,发展民宿农家乐5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现在村民不仅有房租收入、土地分红,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超3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介绍,村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规划民宿建设、统一培训服务人员、统一营销推广,让村民抱团发展文旅产业。2023年,朱家湾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授予“最佳旅游乡村”称号,成为陕西首个获此殊荣的村庄。
金米村则走出了“产业+旅游”的融合之路。作为“柞水木耳”的核心产区,金米村建成木耳U形产业带,培育200万袋木耳专业村46个,年种植木耳1.16亿袋。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参观木耳大棚、了解种植过程,还能体验木耳采摘、品尝木耳宴,购买木耳深加工产品。目前,全县研发木耳脆片、木耳酱等16类82种精深加工产品,品牌价值52.23亿元,“柞水木耳”已经成为农产品品牌和当地旅游名片。
节会搭台唱戏 文旅声名远播
“咚咚锵!咚咚锵!”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演在柞水县精彩上演。现场设置了农产品、非遗产品、文旅产品展示区,文艺演出涵盖歌曲、舞蹈、花鼓、渔鼓、静板书等艺术表现形式,既有展现本土文化的歌舞表演,也有体现商洛其他县区乡村特色的非遗展示。这场接地气的文化盛宴,不仅展现了柞水的民俗文化魅力,更让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十四五”期间,柞水县坚持“节会搭台、文旅唱戏”,成功举办环秦岭第八届自行车联赛、秦岭生态旅游节、木耳文化节等一系列赛事节会活动。环秦岭自行车联赛吸引了全国的500余名选手参赛,赛事路线串联起最美的山水景观,通过央视体育频道等媒体直播,让亿万名观众领略了秦岭的壮美风光;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演通过各级媒体平台直播,曝光量超5000万次,让柞水的民俗文化走向全国。
数字赋能让柞水文旅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柞水县推出“康养柞水”小程序,实现门票预订、线路查询、美食推荐等“一站式”服务,让柞水文旅收获了众多荣誉。5年间,柞水县先后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气候宜居县等“国字号”荣誉,县域经济高质量考核在全省县域中跃升至34位。“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我们发展的动力。”柞水县委书记曹艳萍表示,柞水县将持续深耕“文旅活县”战略,打造“秦岭封面”文旅品牌,让更多人走进柞水、爱上柞水。
文旅带动基建 共享发展成果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晚上黑漆漆的,现在路灯亮了,马路宽了,还建了文化广场,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挣钱,生活也越来越舒心了。”凤凰镇村民李大爷说,文旅发展让乡村环境变美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显著提升。
文旅产业的发展,让柞水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柞水在全市率先实现三级公路镇(街道)全覆盖,新增绿地2.3万平方米,新建810个公共停车位,污水处理率达97.11%。建成紧密型医共体组织体系,8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的历史节点,柞水文旅产业发展蓝图更加清晰。柞水县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进智慧旅游升级,实现景区预约、智能导览等服务全覆盖;持续培育民宿品牌,制定民宿等级评定标准,举办服务技能大赛,提升民宿服务质量;深挖秦楚文化、非遗文化资源,打造更多具有柞水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强区域合作,融入大秦岭旅游圈,与西安、商洛周边县区联动发展,推出更多精品旅游线路。
用生态打底、以文化为魂、靠创新驱动。柞水让文旅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更多人走进这座秦岭深处的宜居小城,感受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发展之兴。(通讯员 谢非)
来源/商洛日报
编辑/董明洁 陈丹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