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长安:地理坐标与精神内核共铸“唐诗之都”

西西新闻 @ 2025-11-21 16:01

在千年古都西安,一个文化构想正悄然成型——“唐诗之都”。2025年9月,西安正式发布《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提出用三年时间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
 
从《全唐诗》中近千首咏叹长安的诗篇,到今日校园里朗朗的诗诵声;从曲江池畔的历史遗存,到“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交流……长安,作为唐诗生长的土壤与灵感的源泉,其独特的地理坐标与精神文化内核,共同塑造了这一中华文明的文化高峰。打造“唐诗之都”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山河为基:唐诗生长的地理密码
 
长安“被山带河”的独特地理格局,为这座城市提供了安全保障与发展空间,更为文人墨客在此吟咏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素材。
 
翻开《全唐诗》,五万首诗作中超过两万首都镌刻着“长安”的印记。李白在此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放,杜甫在此留下“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喟叹,白居易则用“百千家似围棋局”的笔触定格了盛唐都城的恢宏气象。
 
地理空间与文学意象的深度交融,也在终南山与长安城的对话中达到极致。王维在辋川别业写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将禅意融入山水;李白诗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勾勒出长安西向通路的艰险与神秘;“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的壮阔,则展现着长安的水系脉络;白居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形象描绘,用来描绘千年后的城市格局也称得上写实……
 
这种自然条件、物质遗产与精神遗产的多重积淀,使如今的西安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唐诗地理生态系统的城市。有学者曾感叹:如今的西安城,已然是一座活态的唐诗博物馆。
 
兼容并蓄:唐诗繁荣的文化胸襟
 
如果说历史资源是“唐诗之都”的骨架,那么唐诗凝聚的文化精神,则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长安不仅是地理坐标上的都城,更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天下之中”。在唐诗中,我们能看到这种文化交融的鲜明印记。李白“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描写,展现了异域文化在长安的活跃图景;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送别,折射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网络。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都会,长安以其海纳百川的气度,汇聚了东西方的文明精华,为诗人提供了最丰沛的创作土壤。来自西域的商人、日本的遣唐使、印度的僧侣,与中原的士大夫阶层共同构成了国际化的都市文化生态,这种开放包容的胸襟,成为唐诗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
 
唐诗的精神世界,与长安的城市气质高度契合:既有“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雄浑壮阔;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包容;更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民本情怀。西安打造“唐诗之都”的深层逻辑,正在于传承唐诗中蕴含的这些家国情怀、开放胸襟、人文温度,让这些精神内核成为当代城市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化新生:理想与现实交织的诗歌图景
 
建设“唐诗之都”的关键,在于让唐诗从典籍走向生活,从历史走向当下,让文化传承从“博物馆现象”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
 
近年来,西安在唐诗文化活化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尝试,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唐诗传承体系。多所中小学开展"唐诗情景教学",让年轻一代在互动中理解唐诗精髓;将唐诗融入市民生活,“全民参与”的传承模式夯实了“唐诗之都”的群众基础;开创“唐诗+”的产业融合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IP强大的市场转化能力;运用AR等技术,开展唐文化体验项目提升群众参与度;城市文创与唐诗“联动”,独具长安诗意的文创产品是游客“人手必备”、市民“爱不释手”。
 
在西安体验唐诗文化,不再是简单的观光参观,而是“沉浸式”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既坚守文化本真又贴合时代需求的创新方式,让西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唐诗之都”独特标识愈发清晰。
 
何以长安:古今对话中的文化复兴
 
也许,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城,它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豪情,也是"长相思,在长安"的缱绻……时光流转更迭,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探究“何以长安?”,便不能局限在千年前的唐诗佳作中寻求答案,更要在今日西安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发现新意。
 
从历史符号到现代IP,西安正通过创新实践,让唐诗成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这座城市用行动证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够激活城市生命力、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文明交流的宝贵资源。
 
当大雁塔的晨钟与校园的诗诵声交相辉映,当曲江池的碧波与文旅的热潮相得益彰,“长安”这一意象,正在延续世人心中对诗意家园的精神向往,让盛世文脉在新时代继续流淌。
 
编辑/景雪琪 谷雨霏(实习编辑)
审核/柏冬雪
终审/张琛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