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陕西省铜川市举行“惠民生 增福祉”系列新闻发布会。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翟军军就全市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情况作介绍。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二级调研员刘群利,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俊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翟军军介绍,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以“惠民生、增福祉”为目标,通过摸清管网家底、系统改造升级、科技赋能监管,推动城市地下管网从“补短板”向“提品质”升级,让城市发展既顾“面子”,更有“里子”。
摸清家底,体检问诊,绘就“管网一张图”
针对早期地下管网“家底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铜川自2021年起依托管网CCTV、雷达探测等技术,全面开展燃气、排水、供水、供热、综合管廊等领域基础设施普查,摸清各类管线现状,掌握各类基础设施的用料材质、埋设分布、相邻空间、运行环境、周边情况、产权归属等基本信息,建档立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城市燃气管网1200公里、排水管网576公里、供水管网476.6公里、供热管网85公里、综合管廊42.3公里。
在普查基础上,铜川市同步开展城市道路地下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摸清城市道路和地下管网、地上设施总体情况,建立管理底数和问题隐患“两个清单”。定期开展“回头看”,动态更新“两个清单”,实施闭环管理、对账销号。目前,摸排的390处道路空洞已全部完成整改;发现管网缺陷3095处,完成整改2607处,剩余488处正在整改;雨污水混错接点496处,完成整改427处,剩余69处正在整改。
同时,建成铜川市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已录入排水管线518公里、供水管线166公里,供热管线85公里、桥梁38座,燃气管线650公里,剩余管线正在录入。及时导入各类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数据,并建立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机制,根据录入数据的地理信息等基本情况,绘制地下管网一张图,精准掌握城市地下设施基本信息和运行安全状况。
系统治理,全域覆盖,让民生保障更到位
铜川市聚焦管网老化、内涝等“城市病”,出台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系列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地方政府统筹安排未来5年“两重”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的重要依据,方案策划包装了全市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项目共240个,总投资173.98亿元。2025年争取超长期国债项目5个,争取资金1.37亿元,改造排水管网37公里。
“十四五”期间全市城市燃气老旧管网改造总规模652.8公里,已完成改造430.3公里,剩余222.5公里正在改造;城市供水老旧管网已全部完成改造;排水管网改造已超额完成任务。通过项目实施,有效破解“城市病”,大幅减少城市内涝、污水达标排放和管网“泡、冒、滴、漏”等问题,确保管网安全运行。同时,为保障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设施稳定运行,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铜川市对原有厂网分离、建管分离的碎片化管理体制机制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积极推行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联动的“厂—网—河”一体化、专业化运维管理,保障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科学制定年度管养计划,建立完善运营养护、维修改造、应急抢险机制,确保城市管网高效运行。
科技赋能,一网统管,让城市根基更“牢固”
为推动管网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铜川市持续强化科技赋能。2021年建成厂网河监测平台、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安装河道水质监测设备、污水管网监测设备、视频监控、智能井盖等设备,通过平台建设实时监测城市整体设施情况,对事件进行分级预警,综合研判和应急处理,实现数据互通、业务协同,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2023年建成海绵城市信息平台系统,该项目利用实时监测和模型模拟的成果,以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为理念,搭建铜川海绵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利用现代数字化管理手段,增强城市雨水管理异常监测与报警能力,全面提升海绵城市的运营管理水平,发挥海绵城市示范效应。
2024年铜川市启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建设,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普查、数据库建立、风险评估、前端感知系统安装、安全监测平台搭建5部分内容。目前已完成地下管网设施普查、数据库建立、风险评估报告,正在制定建设方案,计划年底前开工建设。
2024年,铜川市启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已完成地下管网普查、数据库建立和风险评估,计划年底前开工建设前端感知系统和安全监测平台。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对城市燃气、桥梁、排水、供水、供热、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测、分析预警、联动处置,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翟军军表示,下一步,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将全面落实“城市更新”“打造韧性城市”等部署要求,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焦打好“八场硬仗”,以改革攻坚精神抓好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各项工作,让城市更宜居、群众更安心。
来源/铜川市委宣传部
编辑/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