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宜川县:霜降柿红日子甜

西西新闻 @ 2025-11-18 20:33

日前,晨光熹微,薄雾轻笼延安市宜川县桌里村。村民王建祥家中炊烟袅袅,老伴师春梅正忙着张罗早饭,他则一边熟练地转动轱辘给柿子去皮,一边哼着欢快的陕北民歌,果皮连成长串飘然而下。


“今年苹果卖了4万多元,柿饼估计还能收入8000多元,加上直播挣的钱,日子真是越来越红火了!”细数着今年的收成,王建祥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在这个位于寿峰川道的静谧村庄里,他的生活正是当地农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

四十年,打磨一枚柿饼的甜

“做柿饼四十多年啦,霜降,才是柿饼最好的起点。”王建祥手不停,语速平缓。身后,削好皮的柿子沐着晨光,泛出浅浅金色。

这门手艺,传了三代。从采摘、削皮、晾晒,到捏心、出水、潮霜——每一道工序,都靠时间与手感,把青涩的果实点化成挂霜的软甜柿饼。

今年,王建祥的右胳膊受伤,无法干重活,摘柿子的任务就落在了特意赶回来的二儿子身上。“得等雾气散尽,叶面干了才能摘。”王建祥说,“采回来的柿子,必须当天削皮、上架,一点耽误不得。”

“从削皮到出霜,得五十多天。”王建祥语气沉稳,“这期间要反复翻面、整形、按压,把圆柿子捏成饼,陪它风干,等糖分凝成白霜。”

晾晒,是手艺的关键。“日晒一般二十到二十五天,晴天快,阴天就得精细通风——这关系着柿饼的口感与存放。”做了几十年的柿饼,王建祥懂得如何拿捏“阳光与果实”的对话。

最见功夫的是“捏心”。他轻捏柿子,圆果渐成饼状。“皮不能破,每天翻面,糖霜才匀得开。”近两个月的守护,青涩终成软糯,果糖凝成白霜,最终成为软糯香甜的柿饼。

这份对传统的坚守,换来的是市场的认可。王建祥家的柿饼因原生态、纯手工制作,口感丰富,每斤能卖到5元至10元。

“预计今年能产出1000斤柿饼,忙碌两个多月能收入8000多元。”王建祥笑着说,“每年都是腊月十五之后拉到县城卖,基本上不愁销路。”

老农上“云”,唱出人生第二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种了一辈子地的王建祥,在2024年3月注册抖音号“农村王哥”后,竟在直播间里找到了人生新舞台。每晚直播唱陕北民歌,让他意外走红。
“一开始纯属个人娱乐,没想到还能挣钱。”王建祥笑着说。如今每晚直播,唱几首陕北民歌,能收到百来元打赏。更暖的是,老伴也加入拍短视频,老两口搭档,乐在其中。

镜头前的王建祥精神饱满,一点不像花甲老人。“粉丝爱听陕北民歌,我就多唱些。”说着,他即兴唱起《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歌声洪亮,回荡小院。

从田间地头到网络云端,王建祥实现了从“老农民”到“新农人”的转变。直播和短视频不仅增加了他的收入,更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越活越年轻”。


在王建祥所在的桌里村,多元产业正蓬勃发展。全村拥有苹果780亩、花椒1100亩、核桃1300亩,还引进了40亩富平尖柿,建起了食用菌种植基地和瑞香红苹果示范园。更难得的是,“一线生机崖”“十里桃花沟”“百年柿子林”“千年怪树滩”等自然风光,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

“现在大家都住上新房,过上好日子了。”王建祥语气欣慰。如今的他,既守着老手艺,又玩转新直播,在这片黄土地上,真正迎来了人生的双重丰收。

夕阳西斜,院里的柿子浸在暖光中。不久后,它们将披上洁白霜衣,如同王建祥的生活,历经时光酿造,终得幸福回甘。而在抖音直播间,“农村王哥”的歌声依旧响亮,唱出的,是新时代农民越来越红火的好日子。(通讯员 李文振)

 

来源/宜川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玲 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