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凌晨,在榆林南330千伏变电站和白界110千伏变电站主控室内,国网榆林供电公司输变电各专业人员正对榆林南——白界110千伏线路工程投运前的数据进行最后核对。窗外,新组立的铁塔、银线蜿蜒伸向远方。
这项全长19.428公里、新建68基铁塔的工程,发挥着优化区域网架结构、保障榆林市横山区东部区域用电需求的重要作用。按照常规,这样规模的110千伏输电项目需要9个月建设周期,但留给该公司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不到5个月。
面对工期紧、协调难、环境复杂等挑战,国网榆林供电公司通过政企联动、管理革新、党建融入三大抓手,突破常规流程,最终实现工程高效投运,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攻坚!非常工期显“绣花功夫”
工期虽压缩了近一半,但安全与质量的底线不容丝毫逾越。
作为该工程线路施工项目经理,张波已在工地上连续驻扎了近四个月。11月11日,工程投运在即,他清晨六点便赶到榆林南330千伏变电站,协调各专业部门进行送电前的最终验收。
面对紧迫工期,榆林供电公司全面采用“全过程机械化”作业模式。“从基础开挖到导线展放,主要工序均采用机械作业。”张波介绍,“以往需要几十人协作开展的高空作业,现在仅需几名技术人员在地面操作即可完成。”这一模式的应用,不仅显著降低了安全风险,还将施工效率提升了约40%。
榆林供电公司建立了“日报+现场督查”机制,每日调度进度、复核工序,对放线、附件安装等关键环节全程监控。材料管理执行“一基一领”制度,地脚螺栓按塔腿分类包装、独立标记,确保物料供应“零差错”。
在项目部,现场工作负责人范建波每晚梳理安全资料,逐字核对作业票与风险清单,补全措施记录,完善次日交底要点。他将日间现场的细节悉数纳入台账,让每一项安全管控措施都有迹可循。
这种精打细算的“绣花功夫”贯穿全程。项目部组建了精干的管理团队,将安全责任按作业点、工序分解到每一位人员。在任务最集中的组塔高峰期间,5条作业线协同推进,21个班组、126名建设者并肩作战,4台牵张机、5台吊车投入使用。机械轰鸣不息,各环节无缝衔接,管理流程严谨细致,井然有序。
“我们不是在‘抢工期’,而是在‘精确管理’”,张波总结道,“通过倒排工期,将每一天的效能挖掘到最大,同时通过加大投入和过程严管,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跨越!沙岭协调破“无形梗阻”
考验不仅仅来自技术和工期,线路要穿越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复杂的协调空间和雨水侵袭的施工难关。
该线路途经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横山区白界镇,沿线平地与丘陵交错分布,其中丘陵地带占40%,复杂的地貌,直接抬高了施工协调与物资运输的难度。
“协调是另一场看不见的施工,有时比技术难题更耗心力。”张波的感慨源于工程中频繁的跨部门协作。在横山区段,因村民对输电线路的疑虑,施工曾一度受阻。他连续十余次进村,与镇政府工作人员携图纸上门讲解政策,以真诚化解隔阂。
政企合力凝聚的“软智慧”,成为工程高效推进的硬支撑。
榆林供电公司主动与各级政府沟通对接,充分利用市、县两级政府和部门大、小专班协调机制,按照“政企协同、上下联动、柔性攻坚”工作要求,集结政策熟、经验足的骨干人员组成施工协调工作专班和“属地协调柔性团队”,建立起“公司统筹—县所联动—一线攻坚”的三级协调网络,综合运用政策解读与技术优化等措施,在白界镇,团队只用了15天,就完成了6个村组的协调任务。
自然挑战同样严峻。10月7日,榆林地区秋雨连绵。山路沦为泥潭,车辆无法进入。工期不等人,项目组果断决策,徒步前进!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肩扛手提,液压钳、熔接机、各类金具,每人负重60多斤,深一脚浅一脚跋涉在泥泞中。1公里多的山路,他们来回历时3个多小时,工装被汗水浸透,工器具和材料准时送达,没有耽误施工。
线路跨越是更大的挑战。工程需要带电“钻跨越”不同电压等级线路达15次,本就风险极高,加之雨季延误导致工期紧张,使得后续跨越任务高度集中,进一步放大了安全风险与协调难度。项目团队经综合分析研判,果断采用“分段施工+同步补偿”新方案,成功化解了叠加风险,为项目整体推进赢得了宝贵时间。
聚力!党建引领凝“建设合力”
工程的顺利投运,根基在于人心。这源于技术与管理的创新,更得益于党建与建设的深度融合。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榆林供电公司在工程现场设立“党建+安全生产”示范岗,在施工初期,党员技术骨干围绕防坠轨道安装等工序设立“一线课堂”,通过“提问+讲解+示范”动作,将规章转化为实操,确保了施工现场安全。开展全过程质量监督,全面把好了质量关。
党建做细了,就是凝聚力。榆林供电公司深化“党员身边无违章”“安全责任区”等行动,实施三级安全网格化管理,依托数字化监控平台构建风险预警体系,确保安全管控可追溯、全覆盖。
投运前的验收,考验着各部门的无缝衔接。11月9日,变电检修人员贺国涛、李龙等人完成榆林南330千伏变电站扩建间隔的全部试验,确认设备零缺陷移交。运行和调试团队随后介入,迅速执行送电操作。
在二次检修中心,任务同样艰巨。工作人员李思腾、孙亦强带领20多人的团队,分工协作,高效完成多条线路的保护调整、联合调试、验收测试,一系列工作环环相扣,默契配合,充分展示了团队协作精神。
“我每周都会关注工程进度,供电公司团队组织高效、沟通顺畅,我们的设备如期接入没有问题。”榆林市供热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恒说。该企业用电容量为2.5万千伏安,预计11月25日入网用电。
11月13日3时18分,随着调度一声令下,强大的电流瞬间注入了这条崭新的线路。榆林南—白界110千伏输电工程正式投运。(通讯员 陈婷婷)
西西新闻榆林
编辑/董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