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水间的家》聚焦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以沉浸式探访勾勒和美乡村图景,11月1日节目聚焦洋县草坝村后,朱鹮掠稻田、梨园飘果香的画面引爆网络,15个相关热搜让这座秦巴小村火遍全国。节目爆火绝非偶然,它是汉中多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果显现,是“生态筑基、产业赋能、文旅增效”的生动实践,为县域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生态筑基:守护“绿色家底”,筑牢发展根本
生态是乡村的“底色”,更是发展的“底气”。回望全国,浙江余村关停矿山、修复生态,才有了后来“两山”理念的诞生与实践;福建长汀持续治沙育林,让“火焰山”变“绿海洋”,生态红利不断释放。在汉中,这样的坚守同样刻入基因。1981年,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洋县被发现,草坝村村民毅然摒弃农药化肥,宁可牺牲短期收成,也要为朱鹮留住一方净土。正是这份“壮士断腕”的坚守,换来了如今朱鹮种群超1万只的生态奇迹,“东方宝石”从濒危边缘重回繁盛。
放眼汉中全域,生态守护的故事处处可见:宁强县严守汉江源头,让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Ⅰ类标准,为下游亿万群众“守好一泓清水”;天汉湿地公园里,数百种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成为城市与自然共生的典范。数十年如一日的全域共护,不仅让汉中赢得“中华聚宝盆”“鱼米之乡”等美誉,更孕育有机黑米、红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些“生态馈赠”,为后续产业发展埋下了“绿色种子”,也让《山水间的家》里草坝村的生态之美,有了最坚实的支撑。正如网友感慨:“草坝村的美,是大自然对坚守者的馈赠。”
产业赋能:延伸“生态链条”,激活富民动能
好生态不能只是“风景画”,得变成群众口袋里的“真金白银”。从全国来看,江西婺源把油菜花变成“致富花”,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云南普洱以普洱茶产业为核心,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文旅,构建全产业链,带动茶农增收。在汉中,产业赋能的探索同样精彩。
洋县依托18.33万亩有机基地,以“链主”企业为龙头,构建起完整产业链。陕西双亚集团打破黑米“只作粮食”的固有认知,研发出黑米酒、黑米代餐粉等72个深加工单品,让小小黑米“身价倍增”;朱鹮酒业酿造的黑谷酒,凭借独特工艺填补国内外行业空白,跻身高端市场。这种“生态+科技+产业链”的模式,让洋县有机产业年产值达到55亿元。
更重要的是,农民深度参与其中: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合作社分红有股金,“三金”收益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守着绿水青山能过好日子”。节目里,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正是“生态红利”最鲜活的见证。草坝村的实践证明,找准生态与产业的结合点,绿水青山就能成为富民兴村的“聚宝盆”。
文旅增效:做活“流量文章”,放大品牌效应
在“流量时代”,文旅融合是乡村“破圈”的重要路径。从安徽宏村借《卧虎藏龙》取景地的流量,成为文旅融合标杆,到四川稻城亚丁通过文旅宣传,让“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广为人知。这些成功案例印证了:好的资源需要巧的传播,优质的产业需要有力的品牌赋能。汉中也深谙此道,以文旅为桥,让草坝村的“小流量”变成县域发展的“大能量”。
洋县牢牢抓住朱鹮这一核心IP,串联朱鹮生态园、华阳古镇等资源,打造观鸟研学、农事体验、非遗展演等特色文旅产品。游客来了,既能看朱鹮翩跹,又能品有机美味,还能忆乡土情怀。2025年上半年,洋县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文旅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
与此同时,洋县依托“朱鹮生态有机产品”93.57亿元的品牌估值,将“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区域公用品牌与线上交易平台深度联动,使有机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从“味见汉中”全域品牌整合,到“楼房沟”精品民宿出圈,汉中以文旅为纽带,既让游客“带走记忆”,又让绿色有机产品“走向全国”,实现了口碑与效益的双丰收。草坝村的爆火,正是这种“内容引流+产业承接”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县域品牌传播提供了范本。
草坝村的故事,是汉中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启示我们,乡村振兴的密码,深藏在对生态的执着守护中,流淌在产业链的不断延伸里,绽放在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中,只要推广好这份来自山水间的发展智慧,必将激励更多乡村,在振兴之路上阔步前行。(通讯员 李刚 刘姣姣)
来源/洋县县委网信办
编辑/董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