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环保世纪行•走进太行山”监督采访团走进涞源

西西新闻 @ 2025-11-05 16:39

日前,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以“走进太行山”为主题的2025年燕赵环保世纪行活动,走进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5个设区市的太行山区走访调研。聚焦区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等重点工作,对环境保护“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进行宣传和监督,旨在深入挖掘我省太行山区域可借鉴的典型案例及好经验、好做法。
 
10月24日,由保定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协助组织的第一批采访团走进涞源县白石山景区、玖兴农牧有限公司、丰粮沟村见山客栈、白石山镇草莓种植园,进行了监督检查和宣传报道。省人大常委会、保定市和涞源县人大常委会有关同志,以及河北日报、河北广播电视台、中国环境报河北站、燕赵都市报、河北法治报、河北青年报、《公民与法治》杂志社等媒体记者参加此次活动。
 
现将《河北法治报》刊发的文章——《奏响白石山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奏曲》,予以转发。
 

奏响白石山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奏曲
 
10月24日,媒体跟随燕赵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了被誉为“太行之首”的涞源白石山。在京津冀生态屏障——太行山的北麓,一座以白色大理岩峰林闻名的山岳正书写着自然风景与人文智慧的共生篇章。它不仅以独特的地质奇观吸引着八方游客,更以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生态优先:大理岩峰林间的生态智慧
 
晨光初醒,我们乘上缆车。起初还能看见苍翠的松梢在晨风中摇曳,不过片刻,缆车便没入乳白色的雾气中。正当恍惚间,缆车冲破云层——刹那间,天地豁然开朗。脚下是无垠的云海,铺展至天际。远方的峰峦在云海中若隐若现,阳光为云海镀上金边,光影在云面上追逐嬉戏,织就流动的锦缎。
 
立于山巅,云海尽收眼底。云絮偶尔散开缝隙,让人窥见下方深不可测的绿色山谷。山风徐来,云海开始缓缓流动,云雾漫过山脊,顺着悬崖流淌而下。大理岩峰林在云海中时隐时现,云纱轻抚着山岩的肌理,刚与柔在此完美交融。
 
白石山风景区以其“顶盘悬挂体”地质构造闻名于世——海拔1400米以上是白色大理岩峰林,以下为肉红色花岗岩基座,自然禀赋成就景观独特性。景区内82%的森林覆盖率和90%以上的植被覆盖率,孕育着739种高等植物和众多野生动物,使其成为河北省生物多样性三大分布中心区之一。
 
在步道建设中,景区创新性采用“遇弯随弯、就直护直”的生态工法,秉持“路让树、人护树”的原则,严格执行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工作人员将废旧物资改造为休息座椅和卡通景观,将修旧利废纳入常态化管理。近年来,累计植树造林3600余株,完成花卉自然造景2.3万平方米,实施野生动物救助12次。
 
2022年实施的《保定市白石山景区管理条例》作为河北省风景区首部地方性法规,将生态保护理念和创新实践以立法形式固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这种先行先试的立法探索,为全省自然保护地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创新驱动:轻游乐项目的高质量发展
 
白石山景区巧妙布局三条特色游线:1600米飞狐峡游线以“步步青云”“高空自行车”等项目吸引年轻客群;1900米双雄游线的平缓地势适合亲子家庭;2000米佛光顶游线则成为摄影爱好者和运动达人的打卡地。两条接驳索道的设置,以精准定位的产品体系,让游客能够轻松实现线路循环体验。
 
2024年5月运营的“悬崖之翼飞拉达”项目,仅用三个半月收回建设成本,全网曝光量达23亿次;“云端漫步”改造项目在四个半月内实现投资回收,营收能力提升4倍;“悬崖大荡绳”更以两个半月的时间成为投资回收最快的项目。这些数据印证了投资效益与网红效应双赢,展现了“轻游乐、微度假”模式的市场潜力。
 
景区还创新推行“五员一体”服务模式,要求每位员工同时担当安全员、服务员、保洁员、救护员和宣传员。通过建立智慧管理系统、三级标识导视系统和神秘访客监督机制,持续优化服务品质,创造情感价值,让每位游客都能获得暖心体验。
 
产业联动: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旅游经济的辐射效应。白石山景区通过“景+酒”套餐整合周边酒店资源,推广两日度假攻略,有效增加过夜游客量,提升周边民宿和酒店入住率。这种全域旅游模式带动了涞源夜经济发展,形成了旅游消费的良性循环。
 
“金鸡项目”的脱贫机制。涞源县创新的“五统一、三固定、五带动”委托饲养模式,构建了“龙头企业+基地+村‘两委’+合作社+脱贫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玖兴肉鸡养殖项目年出栏量突破9000万只,产生收益1.62亿元,直接带动3000余人就业,间接带动上万人增收。
 
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通过财政投入帮扶资金折股量化到户,村集体享有资产所有权,合作社获得经营权,脱贫户享有收益权,形成了“脱贫产业、集体经济、农户增收”三方共赢格局。2024年合作社收入预计突破1.2亿元,部分收益还用于设立养老孝亲、教育树人等集体基金。
 
同行的涞源县副县长朱智慧告诉记者:“白石山的实践告诉我们,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来不是对立命题。通过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生态理念融入运营细节,将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这座太行名山正展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生命力。它的成功不仅在于游客如织的热闹场景,更在于绿水青山间奏响的乡村振兴协奏曲。”这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正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宝贵的“白石山样本”。
 
原标题:“燕赵环保世纪行•走进太行山”监督采访团走进涞源
来源:人民保定、河北法治报
记者:刘彬
[稿源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kxrneQP-PEj8SPIsi4Tlg]

 
编辑/景雪琪 谷雨霏(实习编辑)
审核/柏冬雪
终审/张琛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