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十九中学郑国渠研学:溯古探今 解锁千年水利科技密码

西西新闻 @ 2025-11-04 15:22

近日,西安市第十九中学师生赴郑国渠遗址开展“探寻仲山泾水地质奇观·学郑国渠千年水利文化”秋季研学活动,通过全流程设计,立体呈现中华水利科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传承智慧,彰显了从战国“无坝引水”到当代“智能调水”的技术革新脉络。

本次研学以“励志爱国教育+地质奇观游学+水利文化知识科普+集体纪律教育”为主线。开营仪式上,政教主任巨刚深情阐述:“两千多年前的‘疲秦之计’终成‘强秦之策’,郑国渠以自流灌溉、横绝技术造就关中沃野,见证着古人的工程匠心与家国情怀。希望大家带着好奇观察渠首遗址的巧思,带着思考探寻引洪淤灌的奥秘,在行走中读懂水利工程的历史价值,在实践中体会古人的创新精神。”
 
在地质公园,师生对泾河谷地独特地质构造进行实地勘测。走进郑国渠,亲手触摸石壁上的凿痕时,师生们一次次被古人的智慧和毅力深深震撼。遗址区“鱼嘴分水”古工程遗迹,那蜿蜒的渠道,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山水相依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在受损水轮遗址现场,技术人员演示传统水力机械修复过程,结合水力发电模型展示新能源转换原理;在陕西水利博物馆“泾惠绵长”主题展区,数字沙盘动态演示从郑国渠到泾惠渠的千年演变史,重点呈现现代测控技术如何实现精准灌溉、生态补水与防洪减灾的多目标协同。
 

高一一班严麦子同学在研学后感中写道:“站在郑国渠坝顶,秋风裹挟瀑布水汽扑面而来。看着泾水流向远方,我忽然明白课本上的‘生态工程’不是空话。秦国匠人挥汗筑渠孕育沃野,将‘庸水攻沙’镌刻在大地上。此刻,我读懂‘生态水利’四字跨越千年,为后人展现中国古人的智慧,提供万世便利。千年渠水不息,流淌的不仅是生机,更是华夏的底气。”

胡一澄同学则感慨:“课本里的‘水利工程’总带着几分枯燥,直到站在郑国渠堤坝上,看着泾水奔腾,感受千年古渠的沧桑壮阔,才真正明白那些历史中的工程藏着古人最了不起的智慧。这次研学让我对‘因地制宜’‘造福苍生’有了真切的感悟。”

“两千多年前没有机械,工匠们全靠双手凿山开渠,把浑浊的泾水变成灌溉良田的‘救命水’,让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粮食增收。当初,韩国的‘疲秦计’最后却成了秦国的‘强国策’,这让我明白:看似坏事,用对方法就可以变成好事。这次研学不仅让我看到了古代水利的厉害,更学会了用长远眼光看问题。”高二(1)班郑梓彤同样感同身受。

据悉,此次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触摸到中华水利文明的厚重底蕴,更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激活传统工程智慧的生命力。从郑国渠的“井渠法”到数字孪生流域管理系统,从水轮机的机械传动到智能水电站的远程控制,活动立体呈现了水利科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发展图景,为新时代科技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彰显了古往今来水利科技传承创新的永恒主题。

 

来源/西安市第十九中学
编辑/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