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扎根陕北黄土地 攻坚电网大建设

西西新闻 @ 2025-11-04 14:18

深秋的陕北,清晨的风裹挟着寒意。11月3日,天刚蒙蒙亮,张磊的身影就已出现在榆林南至白界110千伏线路工程的N65号塔基下。脚下是松软的沙土,眼前是即将开展的断紧线与附件安装作业现场。他仔细检查每一处接地线位置、每一个安全警示标志的摆放,不时与身旁的施工负责人低声交流。朝阳初升,将他身影拉得细长,静静投在这片他再熟悉不过的黄土地上。
 

 

(张磊(左)在榆林南至白界110千伏线路工程施工现场查看施工组织情况)

作为该线路工程的项目经理,这只是他当天巡查的第一个点位,结束此处工作,他匆匆登上工程车,一边查阅手机里不断更新的工作群消息,一边赶往榆林南33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送出工程的DT13基础开挖现场——在那里,还有新的施工方案需要他现场审定。

除了负责线路工程的建设管理,张磊还承担着繁重的属地协调工作。从土地征迁到村民沟通,从手续报批到多方对接,无一不需要他亲自参与、细致推进。“协调,就像是工程的‘另一场施工’,有时甚至更耗心力。”张磊语气平静,却道出了工程建设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难。

不久前,他负责的榆林南33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送出工程,在鱼河镇李家沟段遇到了难题。7基铁塔需经过此地,因部分村民对输电线路存有疑虑,出现阻工现象,原定线路方案一度“难以推进”。那段时间,去李家沟成了张磊的日常工作。

他记不清往村里跑了多少趟,至少也有十几回。起初,是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带着图纸与政策,耐心解释这是解决周边区域用电紧张的民生工程,讲解电磁环境的安全标准。后来,他常常独自进村。

为打破僵局,张磊不仅耐心沟通,更用行动说话。村民王彩菊家里的玉米熟了,人手却不够,张磊见状二话不说挽起袖子钻进玉米地,帮忙掰玉米。劳作间隙,他继续与村民拉家常、讲政策。一穗穗金黄的玉米在手中传递,心与心之间的隔阂也一点点消融。从最初的拒之门外,到后来村民主动递上一杯热水,张磊用真诚敲开了村民的心门。

“不能只讲大道理,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张磊深知,民心通了,路才能通。

10月15日,李家沟段最后一道协调壁垒被攻克,全部基塔的协调工作圆满完成。那一刻,所有的奔波与疲惫,都被喜悦冲淡。

张磊的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他不是在施工现场,就是在协调会上,或是奔波于不同项目点的路上。物资供应是否及时、属地关系是否顺畅、施工进度是否受控、安全质量是否到位……千头万绪,最终都汇聚到他这里。

夜幕降临,喧嚣暂歇,张磊的工作却并未结束。晚上回到办公室,他习惯性地坐在桌前,打开笔记本,梳理一天的工作,排布第二天的计划。哪个环节需重点跟进,哪个协调点可能出现反复,哪个施工节点需投入更多资源……都在他的笔下逐渐清晰、条理分明。那盏常亮至深夜的灯,见证着一名电网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

自2012年参加电网工作,负责输电线路运维,到2020年调任建设部担任项目经理,张磊的足迹深深印在陕北的沟壑峁梁之间。他先后参与负责了±800千伏陕湖特高压直流工程、750千伏陕北换流站配套送出工程、陕北750千伏变电站330千伏送出工程、锦界330千伏输电工程等10余项重大电网建设项目。每一个工程的背后,都是无数日夜的奋战,是协调会上据理力争的坚持,是施工现场精益求精的执着,是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的艰辛。

“说实话,看着这些工程,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从图纸上那几条简单的线,到一基基铁塔真真切切地立起来,再到闪着银光的导线飞架而过——尽管过程充满艰难,但一想到这些线路输送的电能点亮千家万户的灯,能让工厂的机器运转起来,我就觉得苦点、累点都值了!”张磊说。

在广袤的陕北高原上,正是有无数个如张磊一般的电网建设者,他们默默无闻,如同那一基基坚固的杆塔,向下扎根,无畏风雨,用智慧与汗水编织起日益坚强的电网,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输送不竭动力。他们的故事如星火般,在平凡的岗位上,闪耀着时代的光芒。(通讯员 刘芳芳)
 

西西新闻榆林
编辑/董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