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南麓的汉中市留坝县,一场由75名科技特派员引领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他们以“技术+文明+制度”的创新模式,不仅为乡村发展注入科技动能,更在文明创建与基层治理方面探索出新路径。
科技赋能为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留坝县创新构建的“1+N”服务模式,让科技特派员的足迹遍布每一个行政村。在玉皇庙村,特派员王强正通过“智慧农技”APP远程调控食用菌大棚的温湿度,一部手机俨然成为新时代的农具;而在火烧店镇的山林间,无人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这种创新的运输方式让中药材运输效率提升8倍,成本直降70%。据统计,科技特派员们已累计引进26个新品种,建立28个示范基地,带动6700余户农民增收3500万元,在绿水青山间谱写着“产业兴”与“生态美”的和谐乐章。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引擎,那么制度创新则为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留坝县大胆突破传统服务模式,鼓励特派员以技术入股、领办企业等形式与农户构建利益共同体。在这一政策引导下,粮油科技特派团周海军与农户合作开发的有机稻田项目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通过“德美屋”积分制,巧妙地将文明实践与产业收益挂钩,让参与道德评议的村民优先获得技术培训机会,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提升。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科技特派员们更将文明建设融入技术服务的全过程。走进江口镇,曾经动辄十多万元的彩礼标准已降至3万元;河口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中,《婚丧嫁娶办理标准》赫然在列。这些变化背后,是特派员们深入基层、润物无声的努力。截至目前,全县75个村已累计开展道德评议225场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64件,文明实践参与率高达92%。
为确保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长效运行,留坝县建立了科学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基准经费+绩效浮动”的考核办法让优秀特派团可获得1.2倍工作经费,而一般等次则面临召回调整,奖优罚劣的机制有效激发了工作活力。值得一提的是,特派员们不仅传授农业技术,还通过“院坝说法”培养出760名法律明白人。其中,殷书学40年如一日钻研猪苓栽培技术,其制定的《栽培规程》已成为省级标准,成为“科技+文明”融合发展的生动典范。
从政策解读到田间实践,从技术推广到文明培育,这些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特派员们,既是政策落地的“翻译官”,又是产业升级的“工程师”,更是乡风文明的“导航员”,在多重身份的转换中展现出新时代农技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西西新闻汉中
编辑/董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