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坝河:普通话绘就平利乡村振兴的绿色画卷

西西新闻 @ 2025-07-28 17:13

在陕西省平利县,一条名为坝河的江水静静流淌,它不仅是汉江的支流,更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如今,在这片青山绿水间,普通话正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金色纽带”。西北大学“启声”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与当地志愿者携手,以语言为媒,让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书写了一幅“推普赋能、生态富民”的生动篇章。  


同饮一江水:普通话唤醒乡土记忆

坝河,发源于平利县光头山,全长128.2公里,是汉江流域的重要支流,也是仰韶文化魏家坝遗址的摇篮。2025年7月,西北大学“启声”团队来到西河镇坝河畔,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文化”活动。志愿者们用普通话朗诵《秦腔》《再见,平利三合》等作品,让标准发音与潺潺水声交织,唤醒了村民对家乡山水的深厚情感。  


“以前总觉得普通话离我们很远,但现在发现,它能帮我们把家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村民王大姐感慨道。在坝河边的古树下,志愿者刘欣悦用普通话讲述着这棵1500年树龄的栓皮栎“橡果救人”“根系护村”的传说,将生态智慧融入语言传播中。这种“推普+生态”的模式,不仅让村民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为当地文旅融合铺设了语言桥梁。  


声入人心:语言打通产业振兴“最后一公里”

乡村振兴,语言先行。在平利县蒋家坪村,茶山绵延,绿意盎然;在西河镇东坝村,网络直播正成为村民致富的新途径。然而,方言的局限曾让许多村民在对外交流、产品销售时遇到障碍。  

西北大学团队针对这一问题,创新推出“方言普通话转换员”培训计划。他们在古树下设立“推普角”,在社区开设“青莲学堂”,帮助当地青年掌握标准发音,并赋能留守儿童、中老年村民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以前直播卖茶叶,总怕自己说话不标准,现在有了志愿者的指导,信心足多了!”东坝村茶农李大哥笑着说。2025年,团队的活动覆盖平利县3镇5村,村民普通话达标率显著提升,印证了“语言通,则产业兴、民心聚”的朴素道理。  

校地共绘:从“一江水”到“一条心”

自2017年起,西北大学与平利县结下深厚情缘,推普工作成为校地合作的亮点之一。在2025年的“‘理’响平利,‘声’入群众”宣讲活动中,志愿者们用普通话演绎《为有牺牲多壮志》等节目,将生态理念融入文艺表达,让政策宣讲更接地气。  

城关镇干部张子谋深有感触:“普通话拉近了我们和群众的距离,政策传达更顺畅了。”这种“理论+实践”的模式,不仅传承了文化,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语言与生态共生的平利答卷

从坝河畔的推普书声,到茶山间的产业振兴,平利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既需要生态保护的“底色”,也需要语言文化的“亮色”。西北大学“启声”团队以普通话为桨,助力这片土地划向绿色发展的未来。  

正如汉江与坝河的水脉交融,普通话与乡土文化的和谐共鸣,正汇成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最美和声。在这幅绿色画卷中,每一个声音,都在讲述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故事。

 

来源/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