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碑林区永新小学:诗词特等奖背后的五年耕耘路

西西新闻 @ 2025-06-30 16:42

编者按

一个月前,西安市碑林区永新小学在“西安市碑林区第五届中小学诗词大会”中以黑马之姿斩获小学组特等奖。当聚光灯渐暗、掌声渐息,这所学校却用持续整月的琅琅诵读声证明:真正的荣耀从不在赛场,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今日重提这段历程,不仅为记录一次比赛的胜利,更为揭开传统文化在当代校园焕发新生的密码——当千年诗词遇见少年心性,当应试教育遇见人文浸润,永新小学用五年时光写就的答案,或许正是教育本真的模样。

 

五年磨一剑:从挫败到巅峰的逆袭之路


2023年首次参赛时,永新小学的孩子们因积累不足止步初赛;2024年因临场紧张与奖杯擦肩;直到2025年,这支平均年龄仅11岁的队伍以“凌晨十点的灯火”为伴,终将特等奖奖杯刻上校名。
 

五年坚守 永新小学喜获“特等奖”

 

2023年首次参赛,获得“优秀奖”


“我们原计划冲进第二关,结果……”提及夺冠时刻,诗词社主理人廖志颖老师仍难掩激动。更令校长叶文婷动容的是赛后一幕:“孩子们举着奖牌昂首挺胸走进校园,那种骄傲不是炫耀,而是被文化赋能的自信。”

这份自信,源自校领导集体“不设限”的智慧。当廖老师打破常规,用《木兰辞》替代晨读课本时,当孩子们在放学路队中齐诵“大江东去”时,学校选择成为托举者而非规训者。“家长不添乱、老师不设限,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生态。”叶校长如是说。

而这一点,廖老师和她的社员们都感触颇深:“比赛前,我们压力巨大,叶校亲自来班里给孩子们开解,并嘱咐多关注自己的成长,不要把输赢放心上。5年的坚持,自己是自己的赢家了。”
 

赛场上的永新小选手镇定自若


可想而知,作为学校开设的免费社团,三四年来一直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领导们的压力不言而喻。好在他们坚持下来了,而且功夫不负有心人。
 

诗词浸润校园:从肌肉记忆到精神共鸣


清晨7:30,永新小学的早读声总以诗词开场。从《静夜思》到《岳阳楼记》,从“小荷才露”到“浪淘尽”,27名古诗词社团成员在廖老师带领下,将背诵化为呼吸般的本能。
 

永新校园里,诗词基因随处可见


“张宸祥是文学积累最多的孩子,在五千年文明的大树下长出的新树枝。既有曾经的风骨,又有新生的力量。而且他最踏实,不会的一遍一遍过,厕所里都放着飞花令;唐雨欣其实是被文学诗词滋养的孩子,身上既有比赛厮杀出来的韧劲儿,还有文学浸染的文雅。站在台上,有侵略性和攻击性,但是性格又很稳……”在廖老师看来,诗词早已超越文学范畴:“它是思维的钥匙,是品格的熔炉。”

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科联动效应:张宸祥将“日积跬步”的诗词精神融入学习,而被他认为“拖后腿”的英语成绩也稳步提升;朱子晗在诗词擂台中锤炼出强大心理韧性。当千年经典与少年成长同频共振,传统文化焕发出惊人的教育魔力。

 

家校共育:让诗词飞入万家灯火


尽管廖老师不承认“独门秘籍”,但该校独创的“诗词浸润四步法”中,家校共育堪称点睛之笔。
 

积极备战


“我们有个‘飞花令后援团’,家长陪孩子对战到深夜是常态。”廖老师展示着家长手抄的题库,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无数家庭的诗词之夜。计算机从业者妈妈与儿子共追《中国诗词大会》,爸爸重拾少年时的对诗雅趣……在永新小学,“家庭诗词角”正重构着亲子关系的文化基因。
 

特等奖之后:让传统照见未来


面对荣誉,永新小学选择将目光投向更远处。在“诗词传承计划”里,孩子们策划着社区诗词展、开发着古诗新唱曲目,甚至尝试用AI创作古典诗词。“我们背诗,是为了让李白的月光也能照亮‘小水滴’的路。”叶校长的话语,道出了教育者的深切期许。

当琅琅书声穿越时空,当少年意气与文人风骨相遇,永新小学用五年耕耘证明:传统文化从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滋养当代少年的精神沃土。在这片土地上,每个孩子都是“小水滴”,终将汇成传承的江河。

 

编辑/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