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西安:以“数”赋能 按下融合发展“快进键”

西西新闻  @2025-09-28

字号
9月26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西安市数据局副局长郭锐、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支队长宋伟刚、数字西安集团董事长傅强介绍相关情况。
 
近两年,西安通过“场景开放+应用牵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依托适配中心建设补强“科技研发-产业落地”中间环节,以数据流通激活创新要素赋能产业升级,全力打造数字经济领域“双创融合”发展新高地。
 
2025年6月19日,第六届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数字西安展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在城市路口智慧信号灯的闪烁里,在虚拟现实电影特效的镜头中,在数据要素流通的“丝路数港”平台上……西安市正以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政策组合拳擘画融合蓝图
 
在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下,西安“三硬三软一中心”的发展蓝图如同精密齿轮,咬合着数字经济的创新链条。
 
据西安市数据局副局长郭锐介绍,西安以《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为总纲,创新性提出“市级统筹、场景开放、应用牵引、产业发展”的运营模式,明确“三硬”(硬件制造、硬科技研发、硬基础设施)、“三软”(软件服务、数字内容、数据应用)、“一中心”(软硬一体技术适配和产品开发中心)的协同路径,为数字经济发展绘制清晰“导航图”。
 
已投入运营、完成首批成果适配的鸿蒙星闪适配中心,8月21日已授牌的RDI开源芯片产业创新中心,已完成CAE软件国产系统适配的工业软件适配中心,以及信创适配联合实验室、人工智能算法模型适配中心“串珠成链”,形成“适配一个场景、带动一条产业链”的引领效应,有效补强了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重点领域,西安以应用创新驱动全链条融合,针对智慧交通、XR产业、数据要素等赛道出台专项方案,确保顶层设计从“纸面”落到“地面”。
 
场景开放与数据流通双轮驱动
 
据介绍,西安市以“场景开放”为核心抓手,围绕交通、环保、城管、应急、住建等智慧城市建设核心领域,发布《项目需求和场景机会清单》,2024年以来,已分批次发布了62个项目需求及人工智能+政务、城市治理大模型等8大领域场景需求,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形成“技术创新方案+产业落地能力”的解决方案。畅通“场景需求-科技创新-产业应用”链路,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发展双向赋能。
 
数据要素的“活水”同样关键。西安市以“建设国家数据流通利用西部枢纽城市”为目标,围绕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四个环节,采取“标准引领、平台创新、政策配套、生态筑基、产业聚集”的五位一体模式,全力推进“丝路数港”建设。当前,已上架1364个数据资源和产品,入驻262家数据企业,涵盖多个领域。数据要素正在激活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动能,初步构建起数据产业发展新业态。
 
在重点领域全链条培育标杆案例
 
郭锐说,在重点领域西安选择智慧交通、XR产业、数字内容和数据产业作为突破口,打造了一批“科创+产创”深度融合的标杆,印证着“全链条培育”的有效性。
 
在智慧交通领域:通过场景分析,梳理了3600个路口约2.5万个终端设备的“技术参数(科创标准)+生产要求(产业标准)”,推动技术研发与设备制造同步落地。
 
在XR产业领域:支持西影集团建设“虚拟现实电影技术创新中心”,并设立1亿元XR产业基金,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成果向电影文旅产业全链条融合转化应用。
 
在数字内容领域:指导成立了西安数字内容产业研究院,吸引32家包含“技术研发+内容制作+产业运营”的全链条企业集聚,原创开发《灵霄逸境》《两当兵变纪念馆》等XR项目,参与制作500余部微短剧,总体营收超亿元,成功打造了数字内容产业集群。
 
在数据产业领域:采取“引进来”和“培育强”相结合的策略,推动数据标注产业规模突破2亿元,增速超30%。
 
“四链”融合夯实发展根基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西安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聚焦关键产业“卡脖子”技术,市数据局联合科技部门出台《西安市促进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生态若干措施》《西安市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
 
支持高新区依托“丝路数港”争创国家级数据产业集聚区。成功举办第六届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吸引6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代表团,143家国内外单位参与,促成27个项目签约,有效拓展了国际合作空间。
 
整合产业和创业基金,重点投向“科创+产创”融合项目,有效解决科技研发与产业落地资金难题。
 
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体系,累计引育1944名高层次人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四链共舞”正在推动西安“科创+产创”融合迈向更高水平。未来,西安将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出台系列配套制度,为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安全利用提供坚实保障,推动西安数字经济成为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最强大脑” 让智慧交通建设跑出“加速度”
 
机动车保有量超600万辆,路网密度却仅排全国36个主要城市第19位——面对特大城市常见的“毛细血管堵塞”难题,西安如何破解?
 
发布会上,西安公安交警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给交通管理装上“最强大脑”,“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警务运行机制和率先探索的鸿蒙生态应用,让这座千年古都的交通管理水平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大数据+AI”赋能 日均1500余起警情秒级响应
 
在智慧交通建设领域,西安如何跑出“加速度”?
 
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支队长宋伟刚表示,面对路网密度不足的先天短板,西安公安交警以数据融智破局,建成集成AI分析能力的交警数据中台,汇聚2352处智能信号灯、850辆智慧铁骑和无人机“鹰击战队”数据,构建全国领先的“实战指挥平台+空地一体化巡查”体系。122接处警实现高精度自动定位,日均1500余起警情秒级响应。
 
目前,西安市建成区信号灯路口实现100%智能调控,建成绿波带313条540公里,干线绿波带占比跻身全国前五,智慧管理水平迈入全国第一梯队。
 
鸿蒙“破壁” 打造智慧交通“中国芯”
 
在智慧交通建设赛道,西安正抢占技术制高点。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紧扣西安市“人工智能+鸿蒙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牵头组织中软国际、华为等8家科技巨头组成联合体,率先开展开源鸿蒙生态创新应用和生态构建。
 
目前已完成“揭榜挂帅”工作,联合体正在攻关基于开源鸿蒙的设备数据治理与终端适配方案,聚焦关键设备软硬件一体化适配及信号协同优化场景研究,剑指“设备协同难”“政企对接难”“存量改造难”“链间协同弱”等全国性行业痛点,目标是2年至3年通过鸿蒙化融合改造打造智慧交通“中国芯”,成为全国示范标杆。
 
未来,西安将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加速推进智慧交通新技术与鸿蒙化产品适配,建成覆盖3600余处道路交叉口、400余处高速节点的智慧交通网络,融合交通、公交、地铁、气象等23类管理场景。
 
届时,西安这座千年古都将用科技创新疏通城市“血脉”,以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全国智慧交通建设提供“西安方案”。
 
“鹰击战队”无人机在道路上空执行巡查任务
 
多措并举 破解“科技研发-产业落地”堵点
 
目前,西安市正以建设软硬一体技术适配中心为核心抓手,着力破解“科技研发-产业落地”堵点,推动“科创+产创”深度融合。
 
发布会上,市数据局副局长郭锐以开源鸿蒙适配中心建设为例,从四个维度介绍了相关配套措施和今后发展规划。
 
在申报环节,西安秉持“开放包容、广纳力量”理念,专门出台了《开源鸿蒙技术适配(认证)和产品开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并于9月1日正式面向全社会开放申报。申报对象覆盖所有从事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高校院所和市场主体,既支持独立申报,也鼓励联合申报,最大限度吸纳各类创新力量参与。
 
认定环节,坚持“公平公正、流程透明”,要求申报主体提交完整材料,包括资质证明、建设方案、场地证明,确保有基础能力;不搞“纸上谈兵”,必须经过“专家评审+现场核验”双重把关,确认申报主体有相应的适配技术实力和运营能力;所有通过审核的申报主体都将进行公示,无异议了再正式授牌。目前,市数据局已经完成全市首家开源鸿蒙适配中心的认定,这套流程也形成了可复制的模式。
 
生态构建方面,关注“多元布局、全链覆盖”。目前,西安正在打造“多中心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除已推进的开源鸿蒙适配中心外,RDI开源芯片产业创新中心、工业软件适配中心、信创适配联合实验室、人工智能算法模型适配中心均在同步建设,全面覆盖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信创和AI等关键领域,欢迎更多根技术开发企业参与,共同构建“需求分析-技术研发-适配验证-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
 
政策支持上以“真金白银、降低成本”为核心。西安拿出了实打实的补贴政策,对通过认定的适配中心建设单位,按实际投入的30%,单笔最高500万元进行补贴,连续三年累计不超过1000万元。给智能终端、芯片板卡制造这些生态企业发“适配服务券”,补贴适配成本;对取得适配证书及认证标识的产品,发放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首轮次专项补贴,让企业敢投入、有回报。
 
未来,西安还会制定支持开源鸿蒙应用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智慧交通、城市更新、水务、应急等20个应用场景,完成100余类鸿蒙产品的兼容性适配,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值增长,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鸿蒙技术适配应用模式。
 
国企牵头 构建西部数据流通“生态圈”
 
作为首批国家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先行先试)城市,西安以打造“丝路数港”西部数据流通枢纽为核心目标,通过数字西安集团的创新实践,已形成阶段性突破成果,为国家构建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探索路径贡献了“西安智慧”。
 
据数字西安集团董事长傅强介绍,数字西安集团依托西安市丰富的科教资源与技术优势,重点推进运营体系建设、平台运营优化、数据资源汇聚、数商生态培育、数据产品推广孵化及品牌建设等重点任务。其承建运营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平台——“丝路数港”一站式综合管理服务运营平台,已上线试运行,为市场提供权威、安全、可信的数据接入、登记、发现、加工、交易与交付等一站式服务。
 
通过产学研协同机制,目前已累计接入250余家市场主体,上架1300余个数据产品,打造金融、医疗、交通等多领域典型应用场景,初步构建形成集聚效应突出、服务链条完备的数商生态体系。
 
数字西安集团通过数据沙龙、技术交流、行业推介、政策解读及合规指导等活动,重点培育和支持本地数商企业,支持超过3500家本地传统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实现业务升级与能力重塑,推动其向高附加值、创新驱动的“数商”转型。
 
未来,数字西安集团将进一步完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引入更多市场主体接入、上架更丰富的数据产品、打造更大范围创新应用场景提供平台保障。推进与数商企业深度合作,协助组织数据供、需、管、运、服多方主体开展多形式、有特色、高质量的主题培训,激发市场活力。加强跨地域、跨行业交流。以正在开展的市级信息化规划为牵引,加强跨地域、跨行业创新应用场景的挖掘,为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服务。
 
来源/西安日报
编辑/何海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