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寻“龙”计划 | 一口气说完西安关于“龙”的那些事?是不可能的

西西新闻  @2024-02-23

字号
中国人又被誉为“龙的传人”。龙,作为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凝聚和沉淀,已深深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日常生活中不但有龙的烙印,而且关于龙的审美意识也已渗透在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在西安开启一场寻“龙”之旅,去挖掘体味龙文化在文博、民俗、饮食等方面的历史韵味。

 
地名篇
龙首原、龙首村

曾经,一首《龙首村的女人》的爆红和西安地铁2号线的开通的开通过,让龙首村和龙首原让很多外地人所熟知,但是关于两个地名的来历你清楚吗?
据《水经注》记载,秦朝时有一条黑龙从樊川来到渭河饮水,因西端从渭河边突兀而起,势如龙首,因而得名。这是龙首原名字的来历。
至于龙首村,它的得名也有个传说,说是长安城里有条龙脉,龙头就是今天的龙首村附近。因此这里被称作龙首村。
 
青龙寺、卧龙禅寺

青龙寺的前身是灵感寺,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青龙寺。明万历年间,青龙寺寺院废毁,地面建筑无存,殿宇遗址被埋没地下。
1984年2月,青龙寺四号殿堂复原成功, 2011年12月30日,青龙寺遗址景区建成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
卧龙寺位于碑林区柏树林街,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卧龙寺,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因此该寺院为“卧龙寺”。

除了这些人文遗迹和传说故事,西安许多博物馆里还保存着很多与龙有关的国宝文物。

 
景龙池
出了兴庆公园的北门,有条景龙池街。这是一条长约600米的南北走向的巷子,巷名也来源于龙池遗址。景龙池街现在就是西安普通的居民区,不过在巷子中段有一条跃然腾起的石雕巨龙,似乎向往来行人诉说着那段唐朝历史。
 
龙朔路
 
龙朔路,位于城北未央大学城区域,龙朔取自唐高宗李治的第三个年号“龙朔”(公元661-663年),这条路命名于2012年。

青龙路
 
青龙路东起雁翔路、西至西延路,因位于青龙寺旁得名。
 
龙定路
 
龙定路,附近有元代始建龙定寺。为保留沿用500余年的古刹寺名,传承这一历史文化脉络,凸显西安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20年将该路命名为龙定路。
 
卧龙巷
 
卧龙巷,东起兴庆西路、西至东关南街,呈“之”字形。据《西安市地名志》记载,此巷得名于明万历十二年,巷子内石碑铭文“以卧龙名巷,以兴龙为观”。
卧龙寺巷
 
卧龙寺巷,北起东厅门,南边还没有通,其因卧龙寺而得名。关于卧龙巷和卧龙寺巷,两条路距离不算远,名字中只差一个字,包括一些老西安人在内,很容易就混淆了。
 
化龙路

化龙一路、化龙二路、化龙三路,这三条路位于鱼化寨区域,“鱼化”,赋予鲤鱼化龙之意,并逐渐形成现在的村名“鱼化寨”。自唐朝开始,进京赶考的举子都要来此地祭拜,以求达成金榜题名、鱼跃龙门之愿。2020年,为传承这一古老的地名文化,按方位自东向西依次排序为化龙一路、化龙二路、化龙三路。

 
龙渠湾
 
龙渠湾,位于西大街西段南侧,北起西大街、西至南马道巷。长420米,宽8米,沥青路面。明成化年间筑通济渠俗称龙渠,由闸口村引河水供府城饮用,水由西门南侧涵洞通入城内。此地系龙渠的湾道处,得名龙渠湾。
 
龙渠堡

龙渠堡,南起兴庆西路、北至柿园路,明代以有龙首渠流经村北而得名。

 
龙游路
 
龙游南路、龙游北路,这两条道路位于唐城墙外东南角,其西有唐城墙新开门。此处唐时设有龙游里,现为居民区。2018年借用历史地名命名。
 
龙腾路
 
龙腾路,位于龙首北路南侧,南起龙首南路、北至龙首北路东段,长约400米,宽10米。因地处龙首原,2008年5月命名。
 
除此之外,西安市鄠邑区的龙窝村;周至县的二龙村,九龙村,龙虎村;长安区的龙渠村;蓝田县的龙村,龙曲村,龙寨村等。
 
博物馆

“博物馆之城”西安自然也藏着很多与“龙”元素有关的文物,接下来一起走进文物里那些千姿百态的“中国龙”。
 
唐·鎏金铁芯铜龙
陕西历史博物馆
@白阳
 
唐鎏金铁芯铜龙是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草场坡的一件唐代文物,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铜龙“以铁为骨,以铜为筋,以金为皮”,它的外表使用了鎏金的装饰工艺,内部最中间是由铁制成的一个中心,外侧则是铜质的龙身。
 
铜龙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爪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形,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从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以曲身腾飞之势展现大唐之美。
 
唐·千秋龙纹镜
西安博物院
千秋龙纹镜是唐朝时期的文物,于1998年在西安市长安县(今长安区)出土,现藏西安博物院。千秋龙纹镜,直径21厘米,重1.21千克,八出葵花形,圆钮。龙首近钮,身躯向上作C形绕钮盘曲。其镜面光洁,工艺精美。龙体遨游于天际,流云飘逸于霄汉,其张口贪食之态,意趣十分生动。
 
“千”“秋”二字寓意健康长寿;龙能够带来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寓意着国家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健康。择龙纹昂头之姿,增百岁千秋长乐,此谓之“千秋龙”。
 
秦铜盾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铜盾是秦朝时期文物,1978年出土于秦陵封土西侧的秦陵铜车马陪葬坑,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高35.6厘米,底宽23.5厘米,厚0.4厘米,由青铜一次性浇铸而成。整个盾牌正面有一个纵脊,中间隆起,四周倾斜而下,盾牌背部有一个青铜把手供持盾人手持,盾牌的正面和背面分别绘有四条变形的夔龙纹。
 
唐·颜氏家庙碑龙字
西安碑林博物馆
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为其父亲颜惟贞镌立,撰文并书,唐代篆书名家李阳冰篆额,镌立于唐建中元年(780年),北宋时吕大忠将此碑移存碑林。此碑高为三米三,宽为一米三,厚度为三十三厘米,四面刻字,螭首龟趺。碑的中间刻有颜真卿写下的“龙”字,是具有龙的意义的一块碑。
 
颜真卿的“龙”字像龙腾飞跃一样,“龙”跟中华民族同在,生生不息,融进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明·花丝镶玉嵌宝盘龙蒜头金瓶
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
@白阳
 
蒜头金瓶通体以精细繁密的金丝编制成型,瓶颈以生动盘龙装饰,龙首高昂,四肢或开张或平扶于瓶上,瓶腹镶嵌四块透雕白玉装饰,瓶口、瓶肩、瓶腹各处以红蓝宝石装饰花朵造型,代表着明代高超的贵金属制作水平,蕴含着当时皇室贵族的审美旨趣,极尽奢华。
 
纹饰上以写实花草的灵动、皇家龙凤的尊贵、镶嵌宝玉的富丽而展现出独特风格。制作时瓶身与盘龙皆分别成型然后再组合一体,颇具立体雕塑的艺术美感。
 
唐·鎏金走龙
西安博物院
@白阳
 
唐鎏金走龙,长18厘米,高10.8厘米,西安博物院藏。它左侧双腿向后,右侧双腿向前,仿佛正在迈步行走。龙嘴张开,长舌卷曲,双耳贴于龙首两侧,旁边还有向后飘逸的须发。背脊部的锯齿整齐而挺拔,全身刻画着鱼鳞纹。
 
最富有生命力的是四条强健有力的腿,腿部筋肉突起,走龙气宇轩昂,高视阔步,金灿灿的通体鎏金显得贵气十足,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气质。
 
生活习俗

 
数千年的龙文化,在中国民间有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民风民俗及节日与龙有关。
 
正月正,舞龙灯
二月二,龙抬头
三月三,祭龙王
五月五,赛龙舟
六月六,晒龙袍
七八月,舞草龙
……
 
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中也处处有龙,吃有龙须面、龙凤饼、龙眼、龙荔……喝有龙酒、龙井茶、乌龙茶,玩有龙灯、龙舞……
 
“寻龙之旅”的最后一站,便找到了正在阅读文章的你——“龙的传人”。
 
脑海里也开始循环起了那首歌: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来源:综合西安发布、西安文旅等
编辑:赵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