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精准微治理 榆林学院社区打通基层治理“末端循环”
西西新闻 @2022-05-17
聚焦精细化服务,榆林学院社区着手从治理末端、矛盾源头、最小单元抓起,补位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2009年,现任陕西榆林崇文路街道办事处学院社区党支部书记郝郑伟第一次来到学院社区时,感觉工作“无从下手”。这个位于榆林市城乡接合区域的社区辖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总户数2120户,总人口18467人,其间平房区、商区、住宅区错落分布,居民、村民、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人员结构复杂且流动性强。
十余年后,这里以“五级五长、六员服务”为抓手,切实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社区里的才智巷,没有下水设施,家家户户污水、废水往门口倒,到了夏天臭气熏天。改造巷道是社区居民的共同愿望,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绝非易事。在1.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仅小超市、小饭店等小商户就有700多家,管理难度很大。
为改造才智巷,郝郑伟前前后后开了十几次座谈会还是谈不拢,后来,郝郑伟和同事们在才智巷8个巷道各选出一位党员作为巷道代表,每个院落再各选一位房东代表,由代表们负责对居民做工作。
年过七旬的退休党员薛加福,看到自己所在巷道的住户担心费用和效果的问题,立马表态改造费用自己先行全部垫付,等改造完成后,大家再根据效果交钱。受老党员的感染,其他住户纷纷开始支持改造工作,才智巷终于旧貌换新颜。
才智巷的变迁,源自学院社区针对无物业管理小区实行的“党小组+网格长+自治小组”服务模式。此外,学院社区还在有物业的小区实行了“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的自治管理模式;在平房院落采取“小巷管家”自治模式,结合街道全科网格,设立“三区联动治理指挥调度中心”,让居民群众感受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补位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4月22日,榆林市实施中心城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静态管理实战演练,模拟封控场景。在学院社区,巷道代表、房东代表们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力量。
疫情防控期间,打通物资保障的“最后一公里”,保持社区、小区内微循环通畅,是社区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之一。
为了更好服务居民,学院社区对末端网格进一步细化。
在原有网格基础上,进行了五级划分,区分小区、平房区和商区,形成由片长-社区长-网格长-楼栋长、巷道长、监长-楼层长、院落长、门店长构成的“五级五长”机制。
在日常工作中,“五级五长”发挥着“六员”职责作用:政策宣传员、民意反馈员、安全隐患排查员、矛盾调解员、文明创建员和群众服务员。
十年来,学院社区汇集了11个党员“双报到”单位、8个社会组织等多方位社会力量,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如今,在包括学院社区在内的崇文路街道,“五长”均由居住在辖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以及有公益心、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居民、商户担任,共起用末端网格员4170人。
从管理到治理再到微治理的背后,是社区工作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变。“十年间,学院社区工作摆脱了以前‘群众在看,我们在干’的被动局面,充分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末端循环。”郝郑伟说。X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