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万名“语言小将”西安竞技:当青春遇见千年古都

西西新闻  @2025-08-01

字号

8月1日,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指导的第十一届花样少年语言艺术展演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展演以“盛世修文 山河长安”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逾万名青少年齐聚古城西安,在8月1日至6日期间,通过语言艺术展演、传统文化体验、研学实践等丰富形式,展现新时代青少年的语言风采与文化自信。
 

尊师重道 文化传承

8月1日中午,展演迎来首个重磅活动——尊师拜孔大典。为彰显“花样少年不只是一场展演”的核心理念,全国组委会特邀评委会主任、北京国子监孔庙“祭孔大典”总典仪官张文星老师亲临现场,主持这场传统文化仪式。

在古乐声中,三百名青少年以标准揖礼致敬先师孔子。张文星老师带领全场诵读《礼记大同篇》经典篇章,让选手们在仪式中深刻感悟“尊师重道”的中华文化精髓。
 
展演交流 各展风采

自8月1日起,主展演活动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多个展厅如火如荼地展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选手们分为不同组别,通过朗诵、演讲、故事讲述、戏剧独白等形式,在舞台上绽放出新时代少年的独特风采。

在第四展厅,来自浙江衢州的杨粲兮作为一二年级组第一组登场的“南方小土豆”,以轻盈欢快的情绪精彩演绎了艾青的《春姑娘》,令人眼前一亮。
 
湖南益阳的刘巧钰带来的原创作品《我家的武功高手》让现场观众为之动容。她以真挚的情感讲述了自己军人父亲的故事。表演结束后,评委特别表扬她“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了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来自安徽亳州的8岁少年李雨凡则化身“小导游”,在舞台上自信从容地带领观众“云游”亳州。从曹操运兵道到花戏楼,从牛肉馍到马糊小吃,他如数家珍地讲解配上活泼的肢体语言,赢得大家共鸣。

评委会专家表示:“今年选手们在作品选题上更具文化内涵,很多作品都巧妙融入了陕西历史文化元素,展现出新时代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外地选手都主动将西安元素融入表演,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对话。

在专家面对面环节,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传媒大学等机构的语言艺术专家,为选手们提供从发音咬字到舞台表现的全方位指导。著名播音艺术家雷阳老师在指导刘巧钰时强调:“语言艺术不仅要字正腔圆,更要心中有情,眼里有光。你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正是因为注入了真实的情感。”而活泼好动的刘巧钰则得到了“在保持童真本色的同时,可以更注重语言节奏把控”的专业建议。

杨粲兮在得到专家指导后恍然大悟:“原来朗诵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想象当时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和场景。”她表示要好好消化这些建议。三位小选手虽然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表演风格,但都在这个舞台上收获了成长,也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文化浸润 研学体验

为深化文化育人实效,展演期间特别设置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选手们可自主选择参与“文化西安”主题研学,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感受大秦气象,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探寻周秦汉唐文明密码,登临秦岭国家公园体悟“中华祖脉”的生态智慧。这些沉浸式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行走中读懂历史,在实践中传承文化。

互动体验 创新传承

展演现场特别打造了“长安声音奇遇记”互动体验区,通过创新形式展现语言艺术的多元魅力。在这里,选手们可以参与“诗词飞花令”的智慧碰撞,体验“方言万花筒”的南北交融,还能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皮影戏表演。这种寓教于乐的互动方式,既展现了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时代光彩。

以文化人 以艺通心

本届展演突破单纯的展示模式,通过“展演+文化+研学”的立体架构,让青少年在语言艺术的锤炼中,同步获得文化的滋养。正如组委会负责人所说:“我们希望在西安这座千年古都,让当代青少年既展现语言才华,更传承文化薪火。”

在“盛世修文 山河长安”的主题下,第十一届花样少年语言艺术展演正以语言为舟,文化为桨,载着万千青少年的梦想,驶向更辽阔的远方。

 

来源/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编辑/席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