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陕西吴堡:以文润人擦亮共富底色 以文赋能激荡产业活力

西西新闻  @2023-12-15

字号
“吴堡不大大,全是沟岔岔。”沿着曲蜒恢弘的黄河,深入陕北腹地,一座倚水而建的沿黄小城,以独特的历史之脉与文化精粹呈现在人们眼前,一幅文旅融合、产业兴旺的“丰”景图已在吴堡悄然显现。
沿黄风光吴堡段(央广网发 吴堡县委宣传部供图)

城脉新生,打造文化共富“小城样板”

记者从县城出发驱车近40公里,来到张家山镇寺沟村,这里是著名作家柳青的故里。跨越文学之门,一幅文学画卷徐徐展开——以文学之门、柳青文学馆、柳青故居、柳青私塾、柳青书院等为主体的柳青文化园,在这座塞上小城承载着陕北文学的根脉。

柳青文化园由77孔陕北大窑组成,在敞亮的窑洞中,陈列着作家柳青一生各个阶段的文学作品、手稿及当代陕西籍作家们的部分作品珍贵手稿。引人注目的还有全国各地的作家们表达对柳青先生敬仰的亲笔题词。“自2020年7月建成开园至今,已吸引全国各地20余万名游客前来学习和感悟柳青‘深入基层、紧贴时代’的精神。”柳青文化园讲解员薛伟向大家介绍。
著名作家柳青部分文学作品陈列(央广网发 熊辉 摄)

据了解,柳青文化园自建设以来,盘活利用寺沟村闲置废旧窑洞176孔,租金及征地款合计162万元,带动群众务工150多人,促进群众增收310多万元,目前提供就业岗位17个,直播助农和研学游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11.6万元。

站在寺沟村的崖畔放眼望去,苍茫山川与人文美育的“双向奔赴”,孕育出“文学陕军”的精神家园,也让文化浸润百姓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如果说,文化赋予了这座小城岁月的陈酿,那么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更是诉说着毛泽东主席东渡黄河那一段红色革命的光辉岁月。
黄河东渡景区(央广网发 吴堡县委宣传部供图)

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便是从吴堡岔上川口村东渡黄河离开陕北。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馆里珍藏了当年主席东渡黄河及转战陕北过程中珍贵的影片资料,让游客们能够切身感受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如今,红色情怀与自然风光的双重魅力在黄河东渡景区徐徐铺展开来,沿着沿黄观光路,川口村成了这条南北旅游大通道上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让吴堡成为一座“储存”红色文化故事的黄河小城。

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产业步入“快车道”

“吴堡石城是目前全中国保存最完整、建筑历史久远、文物价值极高的华夏第一石头城。它三面环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宛如铜墙铁壁,故有‘铜吴堡’之称。”吴堡石城景区讲解员李佳新向大家介绍。
吴堡石城景区(央广网发 吴堡县委宣传部供图)

占地9万平方米的吴堡石城,依托千年古县城的历史“丰碑”,不断丰富景区旅游业态,开展集武备文化展示、游戏体验等为一体的全新体验模式,游客可以通过穿玄衣重甲体验军阵操演、军士比武、百步穿杨射箭、战争游戏体验、剧本杀等项目,身临其境感受武备文化魅力,让游客们在传奇沧桑的石城中,回望金戈铁马、侠气长存的千年时光。
吴堡石城景区(央广网发 吴堡县委宣传部供图)

该县文投公司负责人徐雨潇介绍:“明年,我们计划以武备文化为核心,持续加大对影视制作基地、石城核心景区的挖掘及运营力度,着力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品质,为吴堡县持续发展壮大文旅融合注入产业新动能。”

距离吴堡石城11公里左右的寇家塬镇横沟村内,占地124亩的天然温泉项目,为吴堡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带动方面带来了显著的综合经济效益。

横沟温泉以极其珍稀的硫磺矿泉资源,成为陕北地区“独一无二”的温泉。该硫磺矿泉富含48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大自然给予吴堡的原始馈赠。2023年,吴堡横沟温泉在全国温泉旅游泉质等级评定中,被评定为“优质珍稀温泉”。

登临城墙,伴着黄河涛声,看着热泉喷涌……诸多自然生态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吴堡,正在城市的更新中焕发出历久弥新、延绵不绝的新活力,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产业振兴,挂面拉出村民增收“金线线”

“隔山隔水哟不隔音,一把挂面哟拴住了两颗心。”这首《三根挂面拜天地》是出自吴堡县打造的电影《一把挂面》当中的插曲。近年来,手工空心挂面作为吴堡县的主要产业之一,成为推动产业振兴、促进群众致富的“主抓手”。

早晨8点半,磨面、和面、醒面、搓条、上面……在吴堡县宋家川街道办前庙山村的“挂面哥”加工厂里,现代化挂面生产车间机器轰隆的声音此起彼伏,三十几名妇女正手脚麻利地赶制一批空心挂面,浓郁的麦香扑鼻而来,呈现出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村民张润清已经穿好工作服,戴上无尘帽、口罩和袖套,坐在工位前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工厂建在家门口,致富路上有奔头。”张润清一边忙着手头的活一边说:“之前在外面打工,现在家附近的厂子开起来了,我一天能收入100块,一个月下来能有3000多的收入,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凭着这手艺,不出远门就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工作人员正在用机器为挂面搓条(央广网发 熊辉 摄)

近年来,吴堡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产入股、入厂就业、订单收购等形式把农户嵌入产业链,按照保底分红的方式将收益分配到相关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我们这个挂面加工厂能带动四十多名周边村民就业,工资最低3000元,最高能达到8500元。”吴堡挂面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荣亮说。

“目前,我们正在为手工挂面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做出积极探索,想把传统的家庭做法搬进工厂,开展数字化、标准化生产,避免手艺差异化,用机器还原出‘家’的味道。”郭荣亮介绍。“我们还着力创新研发挂面料包,打造了豚骨空心面、红烧牛肉空心面等多款符合年轻人口味和审美的方便挂面,让年轻人吃得方便、吃得健康。”

目前,吴堡从事挂面生产的专业户达100余户500人左右,挂面生产企业10余家,年产量稳定在6500吨以上,产值达8500余万元。同时,积极打造“们吴堡”区域公共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出胡萝卜、菠菜、艾草、火龙果等多种特色手工空心挂面,拍摄电影《一把挂面》、纪录片《寻味一把挂面》等,进一步提升吴堡手工空心挂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用一把“挂面”为群众增收蹚出一条致富路。

一根根挂面在苍茫的黄土高原上立起“雪白的竖琴”,光影之下,银丝倾泻。吃一碗清淡却不失本真味道的吴堡面,“品”一碗粗犷却不失柔滑的“致富香”。

老有所乐,智慧赋能提升群众幸福感

身体累了可享受器械按摩、佩戴智能手环可一键呼叫、足不出户即可监测血压……如今,吴堡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过上这样的“潮生活”。

走进横沟村健康小屋,村卫生室驻派医生正通过查看智能手环为88岁的董如权老人监测血压。“这个手环操作很简单,点击一个按钮就能监测心率、血压、体温、步数等数据,如果出现异常,手环会发出预警,能及时通知到家属和我们,以便第一时间采取救治措施。”
横沟村健康小屋中,驻派医生正在为老人检查身体(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吴堡有100个村,共有1326位60岁以上的老人都佩戴的智能手环,这样可对老人们做到全程跟踪、智能监测,让老年人生活安全有保障,儿女也放心。每个村配备一名村医,如果老人有突发疾病我们可以随时联系县、市级医院进行救治。”吴堡县民政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中心主任杨瑞平介绍。

下午5点,在东庄村幸福院,84岁的王增民老人和他的“老朋友们”一起在食堂吃完晚饭后,和记者拉起了家常。“食堂里饭菜种类很丰富,每顿只要一块钱,还能吃得好吃得饱,感觉到很幸福,很满足!”王增民开心地说道。

近年来,吴堡县聚焦“建设、管理、服务”三方面,建立起了以“居家为基础、村(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托起幸福梦提供了坚强保障。

“我们东庄村幸福院现在共有62位老人在这里长期用餐,同时配备基础的医疗设施,为老人们免费检查身体,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每个月还要为他们过生日,也为老人们打造了健康幸福的‘养老圈’。”东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艳军介绍。

黄土高原美如画,黄河九曲十八弯。吴堡人用黄河岸边的发展变迁,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作出了生动注解,农乡兴旺腾飞的故事也顺着奔腾的黄河水,涌动出勃勃生机。

来源:央广网
编辑:赵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