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汉中市:牢记嘱托建设生态城市 守护文脉激活产业动能

西西新闻  @2025-07-22

字号

7月22日,汉中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在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市委宣传部与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发布汉中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成效。


近年来,汉中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引领,全力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也迈出了坚实步伐。


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

强化系统性保护。出台《加强历史文化传承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构建保护发展“四梁八柱”。落实文物针对性保护,建成博物馆28座、非遗展馆(厅)14个。新创建国家二级博物馆1家、全省社区博物馆1家,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2个,29处文物点纳入国家文物局蜀道保护利用重点清单。构建“先考古、后出让”机制,完成文勘项目43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复核“三普”点4188处(核查率100%),镇巴新石器遗存将当地文明史前推三千年。

数字化赋能活化。建成汉中市可移动文物数据中心,对293件(套)馆藏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编织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创新》列入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研发项目立项名单。

博物馆“大学校”作用凸显。优化提升市博物馆秦蜀古道、“石门十三品”展陈,引入全景数字化、3D裸眼沉浸式系统,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打造“五馆联动”文物主题游径,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入选全省“大思政课”基地。

非遗传承活力迸发。颁布《汉中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汉中藤编地方性立法即将完成。新公布市级非遗26项、传承人41名,1人获“全国劳模”,4人获评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建成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省级非遗工坊10家。汉调桄桄、藤编、羌绣亮相全国国际舞台,7件藤编作品在国家非遗馆展出。“非遗进校园”活动达170项,陕南民歌、汉调桄桄入选国家音乐教材。


文旅融合赋能全面振兴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1个,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4处,3个村入选全国“四季村晚(歌)”示范点。开展文化惠民演出2000余场、濒危剧种演出350余场。话剧《复兴号》获田汉戏剧奖,歌曲《爬月亮》获省“五个一工程”奖,“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的文化服务新模式受到市民群众青睐。

文旅产业加速升级。锚定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目标,建成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8个村入选全国全省乡村旅游示范镇村。新增3A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15条线路入选全国全省精品旅游线路。

品牌活动引爆市场。坚持“全域四季游”“一月一主题”,举办油菜花海旅游文化节、“中国年·汉中过”“汉风古韵·传奇夜”等活动300余项。“与辉同行”直播带动三产繁荣,兴汉胜境、龙头山入选全省十大热门景区。央视报道汉中30余次,“温情汉中”“厚道汉中”服务品牌获好评。

特色产业助力振兴。推动非遗与产业深度融合,藤编年产值达2.1亿元,汉中藤编非遗工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汉中绿茶、原公杂烩、略阳罐罐茶成旅游热点,宁强羌绣、镇巴苗绣等老手艺焕发新时尚。打造提升“东关里”文创街区、“西郊记忆”非遗工坊等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


城市文化标识闪耀内外

研究阐释深化。实施“中”字型文化研究工程,推出《汉中编年史》《汉中通史》等标志性成果。

汉文化体验火热。以“穿汉服、习汉字、行汉礼”为主线,2024年举办汉文化活动400余项,国庆“穿着汉服游汉中”等活动受中省媒体聚焦。

艺术精品扬名。“石门十三品”亮相央视《中国书法大会》,“问道石门”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陕南民歌随中央民族乐团登台北京音乐厅。

文化“走出去”扩影响。“石门十三品”文创随“文明的故事”巡展日韩,汉中藤编、宁强羌绣、镇巴民歌赴中亚交流,成功创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下一步,汉中市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中华文脉”“让文物活起来”的殷切嘱托,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定位,聚焦打好“八场硬仗”、紧盯千亿产业攻坚,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深化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为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汉中新篇章贡献坚实文旅力量。(记者 袁荣)
 

西西新闻汉中
编辑/董明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