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延安富县:当文物 “开口”,低语千年华章

西西新闻  @2025-03-22

字号

每一件物件自诞生起,便承载着独属于它的故事。历史文物更是如此,它们或是静静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接受着人们的参观与赞叹;或是依旧深埋于地下,等待着后人的发掘与探索。但无论处于何种状态,它们都仿佛在悄声诉说着往昔岁月里的那些人和事,宛如历史的呢喃,轻轻拨动着时光的弦。

3月12日植树节这一天,我有幸跟随富县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一同踏上富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征程。

我们首先探寻的是仰韶时期的文物。此次出行,乘坐的是一辆看似平凡无奇的吉普车。同车的司机师傅笑着说:“别看这辆车又旧又破,它可是我们上山下乡最得力的伙伴,不怕刮擦,动力还足,带着我们跑了不少地方呢!”

车辆缓缓行驶,在富县洛阳社区后的一条铁道旁停了下来。铁道周边显得有些荒凉,杂草肆意生长。铁道下方,有一个幽深而狭窄的涵洞。司机师傅展示出了高超的驾驶技术,吉普车几乎是擦着两边的石壁,在泥泞的涵洞中艰难前行。发动机发出阵阵轰鸣,轮胎在泥沼里奋力转动,车身也随之左右摇晃,好几次都陷入泥坑动弹不得。好在师傅经验丰富,凭借精湛的车技,一次次化险为夷,有惊无险地通过了涵洞。紧接着,又是一段坡度达50度、长度约100米的陡坡。富县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高思仲介绍道,这样的下乡之路对于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也是此次富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十二个普查队队员们的日常工作场景。
 


好不容易爬上陡坡,眼前出现一大片平整且被翻过的玉米地,这里便是我们的目的地。作为一个对文物发掘了解甚少的门外汉,眼前的景象让我满心疑惑。在我的认知里,文物发掘现场应该布满了发掘坑,考古人员手持放大镜、小刷子,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件文物。

在此负责发掘文物的十一队队长吕永前解惑说:“在这片玉米地里,我们发掘的是仰韶文化的遗迹,主要有砂陶、泥陶,细分的话还有灰陶、红陶,大多是生活用具的残片,像簋、鬲、巚等。另外,那些白色的钙化物其实是人骨,大多是附近荒坟在地质运动中裸露出来的部分。在富县境内洛河两岸,类似仰韶遗迹的残片比较常见。凭借现在的文物还原技术,利用这些残片就能还原出文物的原貌,甚至文物器具表面的绳压工艺都能完美再现。”

吕永前和队员们在玉米地里,脚踩着松软的泥土,眼睛紧紧盯着地面,认真探寻着每一片未曾见过的残片。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收集了满满一袋子仰韶时期的文物残片。大家把残片摆在地上,热烈地探讨它们原本的模样,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又恍然大悟。在他们的交流中,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带一个孔的石片是石刀,用于切割;带很多孔的陶片则是当时人们使用的篦子,用来分离蒸煮的食物。

这就是文物的独特魅力。仰韶时期距今至少已有四五千年,尽管时空相隔甚远,但通过这些陶土残片,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人们的制作工艺、饮食习惯、生活状态等,这对于研究黄河流域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参考价值。

告别吕永前后,我们马不停蹄地驱车前往直罗镇。在直罗镇的一家小旅馆里,我们见到了第八队队长同玉琦。他和队员们正忙着在电脑上整理上传拍摄的文物资料、拓片以及卫星定位数据。

从同玉琦那里得知,他们这组负责的文物普查目录中,仅直罗镇就有五处新发现的文物点,其中一处名为“大观圣作之碑”。高思仲介绍说,这是宋徽宗时期的石碑,此前全国共发现七块,而直罗镇直罗村的这块是第八块。听到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我们立刻驱车前往。

这块声名远扬的石碑隐匿在直罗村的后山上。后山上有一条被雨水冲刷形成的沟壑,石碑稳稳地矗立在沟壑旁,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阻挡着雨水的进一步侵蚀。

走近石碑,能隐约看到上面刻有“可入学”“不得入学”的字样,我们猜测这可能是为一座文庙院所立。石碑很高,足有两个成年男子那么高。石碑表面已经斑驳不堪,部分还出现了爆裂脱落的情况。石碑后方是一大块平整的土地,极有可能是当年文庙院的所在之处。

同玉琦拿出无人机,对周边区域进行拍照,队员们则使用卫星定位仪器给石碑定位。至于石碑上的具体文字内容,还需要经过拓印分析才能整理出来。这让大家心痒难耐,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石碑上究竟写了些什么,仿佛能通过它与自创“瘦金体”的宋徽宗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同玉琦似乎看出了我们的急切,笑着问道:“我这里有解析好的古碑文文字,你们想看看吗?”在我们的再三请求下,同玉琦慷慨地发给我一张图片。这块石碑上半部分损坏较为严重,但经过他们的整理,还是总结出了如下内容:

“万历十九年”碑记:位于窟口内,圆首,碑宽0.62米、残高1米、厚0.11米,碑文阴刻楷书,内容为:“时大金大明大元建立宝塔院今有大明洪武年重修,至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初八日地震倒损破坏有鄜州归仁三郡地主何宗光何官何宗武何本折长特见德不忍请山西太元府林县天宫寺僧人隆钵后移南山坡下改暖泉寺……”。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它记载的是一个叫宝塔院的地方,在一次地震中倒塌受损,后人于心不忍,将其迁至南山坡下,改名为暖泉寺后重新修建的事件。
 


文物当然会 “说话”。高思仲告诉我们,在这次文物普查中,仅富县就新增了49条文物线索。富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留存的文物种类丰富,历史跨度极大。除了已发现的文物、古迹,还有一些尚未发掘的古墓。这些对于研究富县乃至中国的人文历史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此次进驻富县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的十二个队伍,成员均是从全延安市文博类单位抽调的精英骨干。在他们的协助下,定能高效、优质地完成富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这不仅能进一步充实鄜州博物馆的馆藏,让这座鄜州小城过往的历史故事更完整地展现在大众眼前,还能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每一个富县人的归属感与荣誉感,激发大家积极投身于推动富县高质量发展的热情。

来源/富县县委宣传部
编辑/张林 孙丽娜
审核/柏冬雪
终审/张琛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