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全国面积最大的鲁班奖工程获得者——陕建:创新港创出新纪录

西西新闻  @2023-01-04

字号

2022年11月16日,在荷兰举行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2022年度国际卓越项目管理大奖颁奖典礼上,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创新港(以下简称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斩获国际卓越项目管理大奖金奖(超大型类别)。该项目由陕西建工控股集团(以下简称陕建)承建。

2022年11月25日,2020—202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颁奖暨行业技术创新大会在广西南宁举行。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获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鲁班奖。

2021年12月6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公布2020—2021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获奖名单,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

自2017年3月25日开工到2019年6月12日创新港科创基地交付使用,从2019年9月7日创新港迎来首批西安交通大学师生入驻至今,创新港的热度不减。

迄今,作为承建方的陕建因其囊括1项国际大奖、14项国家级大奖、6项国家科技成果,一次次在国内外建造领域的惊艳亮相,不仅绽放了创新港建设者的高光时刻,也打响了陕建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折射出陕西建造迈向更高层次的轨迹。

创新港的魅力不止于此。

秦创原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其总窗口设在西咸新区。创新港是秦创原核心区域,一个影响陕西发展轨迹的科创“高地”正在这里形成,成为与城市共成长的新封面。

这是“质”的飞跃

不久前,陕建捧回的这座鲁班奖自“榜单”公布之日起,就在行业内引起了“巨震”。

获奖的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不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是包括教学科研巨构和学生学习生活区共52个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159.44万平方米。在此之前,鲁班奖的最大获奖面积是38万平方米。

建设之初,合同约定“将1个单体11万平方米创成鲁班奖”。但开工4个月后,在陕建集团项目创优工作动员会上,陕建掌门人张义光董事长却将其升格为“将创新港整体创建成鲁班奖”。

“初听这个消息,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时任创新港项目总经理沈兰康回忆道,这么大体量的项目常规施工需要四年至五年,现在工期压缩至两年内完成,压力已经巨大,再整体争创更是难上加难。

新指令在管理团队中的质疑声、反对声就占了绝大多数。

按说鲁班奖个数在当时的陕建不是新鲜事,为什么还要争创这个“群体鲁班奖”?

“当时建筑行业已进入转型发展关键期,传统建筑技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陕建也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尽管此前企业已获得50多个鲁班奖,从数量上看不少了,但仍需在‘质’上不断突破,推动企业快速从传统‘建造’向现代化‘智造’升级,创新集群管理模式,拓展新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22年12月5日,回忆当时的决策过程,张义光坦言。

陕建上下先从统一思想上积极行动起来。虽然心里还有些“底气不足”,但干字当头,迎难而上。

陕建迅速整合优势资源,组建专业高效的执行团队,拿出陕建铁军打硬仗能力,士气被工地“一天一个样”鼓舞着、高涨着:36小时抢通1.2公里的进场路、12天完成7470平方米的临建任务、32天种植屋面5万平方米、240天实现159万平方米的主体封顶……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创造了太多奇迹,刷新了无数个第一。

考验项目建设的,不仅是内部管理,还有外部协调。

52个单体工程同时交叉施工,最多时施工人数高达3万多人。如何让这么多人干出一种效果?

陕建把行业内众所周知的“策划先行、样板引路、过程控制、一次成优”十六字方针做到了极致:先后16次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质量策划研讨,并邀请院士在内的国内知名专家现场指导,编制了《质量创优计划》等管理方案,有效预防工程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为保证质量,项目部合作开发了基于BIM技术的管理云平台,针对重难点工程方案进行可视化模拟,协助方案到施工一次成优;严格工程过程控制,每天的早中晚餐会、每周的工作例会和各类专业协调会等,让“小事不过夜,大事不隔天”,为集群项目统一队形从练习“齐步走”开始提供了可借鉴的陕建方案……项目是最好的“练兵场”,当一项项细化分解的“任务单”变成“成绩单”,陕建人瞄准第一、敢于争先的底气越来越足,并为行业内超大群体建筑建设提供了模板和经验。

677天的甘与苦,陕建人用汗水和心血筑起一座质量的丰碑,建成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鲁班奖工程。精品项目背后,是1000多名管理人员和3万多名劳务人员的辛苦付出,是5家设计院、6家监理单位、22家专业公司、135家劳务企业等参建各方的全力以赴。

让每一个作品经得起历史检验。这既是每一位陕建人心中的“鲁班精神”,也是陕建人始终践行的承诺。截至目前,陕建已捧回鲁班奖“小金人”77座。

2022年11月,当荣获国际卓越项目管理大奖金奖(超大型类别)的消息传来,陕建上下再次沸腾。所有曾参与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建设的团队负责人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庆贺。

“所有付出,值了!”采访中,许多参建者不约而同的一句话道出了“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心声。

“这是全行业首次以施工企业作为申报主体并获金奖的项目。IPMA年度国际卓越项目管理大奖由来自70个国家的项目管理组织进行评选,除项目质量、安全、投资、进度等方面需达到国际标准外,评审团还要对项目管理团队综合能力、技术水平乃至项目对当地人文、环境影响等进行考察。”现任项目总经理张党国说。

由于业主的认可和信任,陕建又顺利承接了创新港二期高端人才生活基地、中国西部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等上百万平方米的后续项目。

这是“新”的起点

彼时,60多年的磨炼已经让陕建成为一头快跑的“大象”:国内在建项目2400多个,其中省内1500个,几乎涵盖省内所有重点项目工程;省外项目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国外,陕建海外布局已遍布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

但面对取得的成绩,陕建决策层依然保持冷静的态度。

“建筑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大吃小、强吃弱、优吃劣是常态。已进入良性循环的陕建距离一流建造仍有差距。”张义光说,陕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围绕“高质量”这三个关键字全方位突破:一要求“高”,陕建要对标世界一流,从单一施工企业向投资建造运营综合建筑服务商迈进、向智慧建造方式转换、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向;二要求“质”,企业要通过承建高端的大项目,提升陕建的综合建造实力,引领行业发展;三要求“量”,将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作为孵化器,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抢占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发展先机。

改革、创新始终围绕行业高质量发展。陕建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创新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国内规模最大的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项目、西北半干旱地区规模最大的绿化种植屋面项目、全国首个智慧5G校园、创新全生命周期BIM技术信息管理与应用、首创“中深层地热清洁能源供热系统关键技术”、研发“西北关中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创新技术”、建成西北最大的屋面植物群落及海绵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现代施工中的海绵城市、绿色生态、装配式建筑、屋顶绿化、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等先进理念和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成了新技术新应用的大舞台。

在这里,陕建进行了一场以创新为核心的升级换挡,同时锻造了一支敢拼善打的人才队伍。

——“参与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对我的成长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当时我刚从清华大学毕业入职两年,在这里我不仅把所学充分发挥,随着项目建设推进,我也从之前的做技术习惯于单打独斗变为带团队协同作战。”时任项目BIM技术团队负责人,现在已是陕建数科公司总经理的李宁说,“这个项目是我深度了解业务数字化的重要经历,也是陕建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里程碑。”

2022年6月底,“陕建云”平台建成,可满足陕建所有云产品和数字化服务上线。未来,陕建将以数科公司为依托,实现科技创新、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等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和李宁有同样感受的还有陕建物流集团副总经理刘勇。作为一名“老陕建人”,刘勇口中“不一样的意义”来源于物流集团因项目带来的巨变。“我在陕建物流集团工作了33年。2017年物流集团营收9.7亿元,在陕建排名靠后。但自2017年4月我们承接了创新港的钢材供货任务,物流集团发展开始发生质的飞跃,2018年营收达25亿元。”刘勇说。

自大集采战略实施以来,陕建物流集团形成了以钢材为核心的建筑业全品类集采格局,到2020年该集团已成为营收过百亿元的子企业;2022年营收突破200亿元。凭借创新的数字化采购模式,物流集团运营的“陕建云采”和“华山云商”两大平台先后获得国家和行业内多项创新荣誉。

——现任陕建安装集团总经理的李峰、陕西华山路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公司副总经理的周拓,曾分别是项目机电安装负责人与路桥负责人。面对采访,两人同时用“残酷”形容项目上持续开展两年的“六比六赛”劳动竞赛。

但正是“六比六赛”让更多劳务工人实现从“工”到“匠”的转变,也倒逼陕建抽调自有人才成立的专家点评团成员迅速成长,积极主动扩充自身知识储备。如今,陕建专家库由最初的155人增至现在的272人。

……

陕建发展迈入全新的时代:

2018年,提前两年建成千亿集团;

2020年,提前两年实现整体上市,成为陕西首家营收超千亿元的上市公司;

2021年,陕建首次登上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位列第86位;

2022年,陕建国内在建项目3300多个,海外布局扩至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3户国企之一,预计全年营收超2000亿元。

新征程已经开启,陕建正向着“世界500强”和“世界一流企业”目标阔步迈进。

这是“变”的开始

创新港犹如一本崭新的日历,每当翻开新的一页,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走进创新港,52栋建筑各具特色,其简欧、多层、围合巨构的单体建筑形式和相对独立的院系空间,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互兼容,百余架钢琴散布在公共场所……

“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不同学科放在一个物理空间,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在这里,你能近距离和专家学者接触,感受大学与大自然的密切融合。”从规划设计到建成使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参与了创新港建设全过程。他说,创新港不仅是物理空间变化,更是思维开放包容,它已成为探索中国大学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3年多来,创新港开辟了一系列新赛道:创办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瞄准未来产业方向,打破学科界限,在国内获批创办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全面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合作;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截至目前,创新港已建成理、工、医、文四大板块,组建29个研究院、8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300多个科研平台,汇聚院士、领军、青拔等3万名科技人才,与50余家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来自1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这里学习,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建立联合实验室。

“作为第一批入驻的研究生,我见证了创新港从‘扬帆起航’到‘乘风破浪’的完整过程,倍感荣幸。”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博士生许世杰说,“创新港给研究生提供了舒适自由的环境和顶级的科研平台。”

“陕建高标准建成创新港,树立了两座新地标。一座是彰显西部科教实力的新高地,一座是百年交大朝着世界一流高校目标迈进的新平台。”时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说。

创新港的溢出效应仍在持续显现。

创新港所在的西咸新区,因其扩大了城市规模、提升了城市发展能级:西咸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跨渭河与咸阳高新区实现软联动、硬联通,带动了兴平、鄠邑等周边区域发展;地铁5号线串联起市内众多高校,优质中小幼儿教育资源入驻并拓展到整个西咸新区,同步建设了一批生态绿地、商业街区、文化设施等。

因为开放,周边社区居民喜欢带着孩子来创新港,近距离感受百年大学的气息。与此同时,新的岗位、新的机会、新的文化在这里被创造、被注入、被吸收、被分享,潜移默化之中也改变着这里的人。

“以前我们居住的曹家滩村是个传统蔬菜种植区,卫生环境脏乱;交通极不方便,去咸阳得走30分钟才有公交车站;年轻人待不住,地里务菜的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人。后来因创新港项目建设征地,村里人被安置到天福和园社区,生活环境改善了,交通也四通八达,社区有近百名50岁左右的人在创新港做保安或者保洁。”看着身边的悄然变化,天福和园社区副书记张志勇感触颇深,“更让人高兴的是居民开始重视下一代教育。”

2022年12月12日,创新港项目部对面,创新港(智慧学镇)中心二期项目正在进行外立面玻璃安装,计划2023年4月对外开放。陕建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同设立的联合研究中心将来就安置在那里。据悉,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陕建联手西安交通大学,通过“科学家+工程师”“揭榜挂帅”“赛马”等模式,组建了19支科研团队,聚焦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瞄准行业前沿技术,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新的变化仍在继续……

创新港的未来,令人充满期待;陕建,创新港的建设者同样令人期待。

来源:群众新闻
编辑:赵莉

相关推荐